全国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称,天水伏羲文化有何

白癜风袪白诀窍 http://m.39.net/disease/a_6511103.html

伏羲,中华民族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风姓。又称包牺、庖牺、宓羲、伏戏、太昊等。传说华胥在雷泽履大迹,生伏羲于成纪。伏羲人首蛇身,继天而王,都于陈。被尊为“三皇之首”。

一、伏羲传说

伏羲擅长养牛羊,“养伏牺牲,故谓之伏牺也。”(《庄子》)“太嗥,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吕氏春秋》)太昊是伏羲王天下之号。据传伏羲在位年,或云年,在诸多方面有重要贡献:结绳为网罟,教民以渔;制定以儷皮(两鹿皮)为聘礼的嫁娶礼节;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鸟兽之文,始作八卦;创作了琴瑟、埙等乐器;任用官员,以龙纪官,分理海内。

伏羲传说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渐形成的,经过了早期口头传说、先秦文献记载、秦汉故事定型三大阶段。与其他神话传说一样,伏羲神话也是不断层累演化而来。亦有伏羲与太昊是两个人一说,认为汉代将其与太昊等诸神合并成“太昊伏羲氏”。伏羲女娲虽然始见于先秦文献,但直到汉初《淮南子》中伏羲女娲才联系起来,并且被完全神化。伏羲女娲兄妹为婚,繁衍人类,成为创世神。伏羲女娲的形象被描绘成人首蛇身的形象,被定格在神化故事和艺术形象中。自此,伏羲也从人格属性的部族首领成为神格化的上古人文祖神。

伏羲女娲形象

二、古代伏羲崇祀

作为“三皇五帝”之首,对于伏羲的祭祀,是从五帝崇祀开始的,唐代始有三皇之祭。可见,伏羲的祭祀是中国古代国家祭祀体系之组成部分。

《通典》:“唐、虞祀五帝于五府”。五帝即: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尧舜时代已经开始祭祀五帝,伏羲位列五帝之首。其后夏商周三代逐渐形成五帝祭祀定制,“夏世室,商重屋,周明堂,则制渐文矣。”(《文献通考》)秦汉时有祭祀五帝的五畤。唐玄宗开元年间(—年),长安建三皇庙。天宝六年(年),朝廷确立春秋祭祀三皇规范。以少牢之礼祭祀伏羲于京师。至元代,三皇祭祀进入了鼎盛时期,诚宗元贞元年(年),诏令全国普遍祭祀三皇。洪武四年(年),太祖朱元璋下诏废止了三皇庙,祭祀只是在陵寝(河南陈州)进行,各地普遍的祭祀取消,但民祭尚存。

三、全国“羲皇故里”之祭

伏羲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全国许多民族地区都有其传说和祭祀之处。山东、陕西、河南、甘肃更有“伏羲故里”之称。隋开皇十五年(年)隋文帝东巡时,在泰山青帝观设坛祭拜伏羲。山东济宁微山北宋伏羲庙,是现存全国最早的伏羲庙。河南淮阳历代被认为是羲皇之都城和太昊陵,《左传》:“陈,太皞之墟也。”陈即是淮阳,《水经注》也认为陈是伏羲都城所在。魏收《魏书》中就记载,朝歌(河南淇县)有“伏羲祠”,同书还记有高平“伏羲庙”,说明至少在北朝时期河南一带山东一带就已经存在伏羲祠。陕西延川同样有伏羲故里的传说和伏羲文化遗址。以上地区的伏羲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献依据。此外,在渭水中上游的甘肃天水,除了有驰名中外的麦积山石窟,另一张文化名片就是“羲皇故里”。

四、天水伏羲文化

天水之所以有“羲皇故里”之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依据:一是天水是古成纪之所在。二是天水境内有多处伏羲文化遗存。故天水与全国其他地方一道构成了伏羲祭祀与伏羲文化传承之地。

(一)天水秦安:“伏羲生于成纪”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伏羲生于成纪,汉置县。”《晋书地理志卷14》:“昔庖牺代生于成纪,而为天子,都于陈。”文献记载伏羲生于成纪。成纪之名,最早见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其文曰:“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郡有成纪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羲所生之处也,汉以为天水郡县,之莽之阿阳郡治也。”《元和郡县图志》更清楚地指出:“成纪县,本汉旧县,属天水。伏羲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生伏羲于成纪,即此丘也。”以上文献所记成纪县,即今天甘肃秦安县,汉属天水郡,今为天水市秦安县。秦安县有女娲祠、女娲庙等遗存。

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文化彩陶

秦安县有距今年的大地湾遗址,为新石器早期和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遗址,是西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反映了早期先民从原始渔猎经济到粟作农业的发展历程,出现了辉煌的彩陶艺术,还有以殿堂式建筑为代表的聚落群。大地湾遗址为华夏早期文明起源的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考古证据,也为成纪伏羲文化提供了支撑。

(二)天水麦积:卦台山伏羲庙

天水麦积区伏羲庙位于渭南镇卦台山,其地渭水呈“S”形环绕,地势雄奇,传为伏羲画卦处。金章宗明昌年间(—年),在卦台山顶建伏羲庙,依照旧制春秋两次祭祀,用太牢之礼(牛羊豕),礼乐仪规庄重宏大。祝文学士院特制颁行,可见,卦台山伏羲庙是国家祭祀伏羲。明洪武四年(年)朱元璋下诏废止三皇庙,伏羲祭祀只在淮阳进行。自此,卦台山伏羲庙进入民祭阶段。明正德十二年(年)巡按冯时雍奏请立庙,伏羲庙恢复官祭,并得以扩建。现存伏羲大殿、西配殿、钟楼、戏楼、山门等建筑。卦台山传有龙马仙洞等遗迹。

卦台山

(三)天水秦州:伏羲庙

由于卦台山远离秦州城区,明正德十六年(年)巡按许凤翔奏请将卦台山伏羲庙改立秦州,在秦州城西新建伏羲庙,同时保留卦台山伏羲庙。嘉靖十三年(年)陕监察御史张鹏、秦州知州黄仕隆根据秦州孔庙礼乐,创制伏羲祭祀礼乐。

清代伏羲祭祀废除旧礼,规格也有所下降,祭祀用少牢之礼,不再用乐舞,祭祀世纪由春秋两次,变为一年一次。自此以后,天水伏羲祭祀走入低潮,直至年,天水伏羲官祭彻底废除。年,天水市举行第一届伏羲公祭大会,并发展成为伏羲文化旅游节,为宣传天水,振兴地方经济起了积极作用。

天水伏羲庙

(四)天水甘谷:古风台伏羲庙

甘谷位于天水市西北50公里,境内也有几处伏羲文化遗址。其中最著名的是县城西南10公里的古风台,这里有伏羲大殿、八卦山、伏羲洞、龙眼泉等诸多伏羲文化遗址。

大像山太昊宫,始建于元代,明万历年间重修。正殿有伏羲塑像,两侧有配殿。院内有八卦池。大像山上有“羲皇故里”碑,残碑所刻时间为清咸丰四年(年),民国十七年(年)重立。

甘谷太昊宫

华盖寺石窟伏羲塑像。华盖寺石窟位于城西10公里处,始建于元代,有伏羲塑像一尊,头顶有双角,怒目圆睁,双手环持八卦,肩部和腰部有桑叶避体,造型古朴生动。

(五)天水地区伏羲文化的特点

天水境内伏羲文化遗址,具有遗址众多、历史较早、地域色彩浓厚等特点。一是天水境内的伏羲文化遗址众多。伏羲文化覆盖全市以及天水周边市县,如陇南市西和仇池山有伏羲生地说,平凉市静宁伏羲故里说,宁夏固原朝那湫伏羲故里说等,具有很强的文化辐射性。

二是天水伏羲文化历史悠久。保留了多处金元以来伏羲文化遗址,其中秦州伏羲庙是最为完整的明代祭祀场所,其他县区也保存有元明清时期伏羲文化遗址。

三是天水境内伏羲文化的独特面貌。天水伏羲文化往往和早期文化遗址相伴相生,或与当地民俗相互融合,而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面貌。例如大地湾遗址仰韶文化类型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和纹饰,被认为与伏羲文化有关。其中甘谷出土的鲵鱼纹彩陶瓶被认为是早期人首蛇身的形象。

大地湾遗址鲵鱼纹彩陶瓶

四是元代以后的伏羲形象,多为头有双角,身着桑叶制成的衣服,形象古朴原始。

五是伏羲文化的衍生和融合。在天水,由伏羲文化衍生出旋鼓(羊皮鼓)、夹板等艺术形式。特别是旋鼓,其制作和表演都遵循八卦的形式,成为流行于天水的具有鲜明伏羲文化特征的民间艺术形式。

武山旋鼓

文史君说

伏羲传说以及伏羲文化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经过先秦文献记载、秦汉故事的定型,伏羲神话逐渐固定在中华文化之中。历代中央王朝也将伏羲作为官祭的一部分,大致以唐代为界,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唐代以前,对伏羲的祭祀主要是以五帝的形式进行;第二阶段,唐代以后,以三皇的形式进行祭祀。在国家官方祭祀体系之下,各地对伏羲也展开祭祀活动。天水伏羲祭祀就是古代国家祭祀的一部分,是地方推动与民间传说结合的产物。

从伏羲祭祀历史的发展我们也可以看出,各地伏羲祭祀在古代是统一于国家祭祀体系之下的,没有超乎于官祭之礼。在新的历史时期,旧有的封建祭祀体系被打破,各地也出现祭祀伏羲热潮,这是新时期出现的新现象。天水伏羲祭祀与其他地区伏羲祭祀一样,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部分,祭祀的目的已经变成了文化传承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所以各地的伏羲祭祀应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展示中华民族的魅力,这才是当地伏羲文化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西汉)刘安:《淮南子》中华书局年版。

(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年版。

(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年版。

(晋)皇普谧撰:《帝王世纪》中华书局年版。

(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译注:《水经注》中华书局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冀城晨光)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