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教数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北京日报客

北京医院治痤疮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08/9160235.html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今天,广大教师迎来了自己的节日——教师节,全社会都在向教师表达崇高的敬意。那么,您知道教师节为何定在这一天吗?古代教师又是如何选拔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教师这个职业,了解它的古今变迁,追溯我国历经数千年传承至今的尊师重教优良传统。

1尊师重教古来有之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尚书》中记载:“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说的是上天佑助天下的民众,为百姓选立君主、师长,为民立君以安民,为民立师以教民。而为君为师者,应当协助上天安抚、安定天下百姓。教师,作为一种神圣的“职业”,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就登上了历史舞台,与君主相提并论,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教师与学校密切相连,我国学校起源很早,《大戴礼记·五帝德》称帝尧时“龙、夔教舞”,《尚书》记载舜命夔“典乐、教胄子”,可以推测在三皇五帝时已经有学校的雏形。不同的历史时期,学校使用过不同的名称,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与当时的西方相比较,我国的老师非常受尊崇,早在西周时期,《太公家教》已记载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礼记·学记》称:“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吕氏春秋·劝学》称:“事师之犹事父也。”

荀子在《礼论》中把“礼”最核心的内容归结为“天地”“先祖”“君师”三项,他认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释奠属于“三礼”中的“君师”之礼,所谓释奠,即陈设酒食用以祭奠先师先圣。《礼记·文王世子》中记载:“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师先圣”。释奠既作为古代学校的一种典礼,又是学校的一项制度。所祭奠者,在周代为周公;汉代以后,又加入了孔子,与周公分别尊为先师、先圣;宋元以后,又尊孔子为师圣,成为祭奠的主要对象,此外还包括孔子的72位贤才弟子。

重庆的孩子们为老师表演手语舞,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2孔子打破教育垄断

在古代,老师的地位很高,有的甚至就是一种官位,如太子的老师,就有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和少师、少傅等,这些虽无实权,但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俸禄也不菲。不过,古代并没有教师节之说,只是官府会在特定的日子给老师、先生庆祝,表达尊师重教之意。

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可算作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位职业教师。在他之前的历史时期,教育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享有,直到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凡有向学之志者,无论贵贱均可成为其学生,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普通百姓才开始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旧宅立庙,将孔子生前所居房屋三间改做寿堂,陈列他生前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等,并按岁时祭祀。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自淮南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开启历代帝王祭孔的先河。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立起孔庙。黄宗羲在《与陈乾初论学书》记载:汉、晋时期,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日这天,皇帝都要率领文武官员去祭拜孔庙,还要邀请“国子学”“太学”的经师入宫“布席函丈(教师)为饮食之客,席间词赋其娱。”各地官府也纷纷效仿,这天除了祭奠孔子,还要“置休经师”“授束脩”,也就是说,我国古代虽没有明确规定将孔子诞辰日设为教师节,只是官方引领祭祀,但教师已开始享受节日休假、会餐、发福利等待遇。唐宋时代,每到孔子诞辰日,各州、府、县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典,并且国子监、书院以及州、府、县也会选拔成绩突出者为“司业”,报送朝廷,这些“先进工作者”最高可获赏银两。

民间也会在孔子诞辰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表达敬意。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在北京,八月的“先师诞”是与上元、七夕、中元、冬至等一样的重要节日,民间“禁止屠宰、祭文庙,各书室设供,师生瞻拜”。在山西,“祀至圣”是重要的节庆礼俗,《晋祠志》记载:“士大夫陈设脯醴致祭于文昌宫。其各馆师弟均于是日祀之。”在山东,孔子诞辰日当天必须要师生会餐,先拜圣人后拜师。在我国江南地区,孔子诞辰纪念活动遍及乡村,清末陈濠在《冬暄草堂遗诗》咏其情景:“乡闾观礼古风饶,俎豆尼山况不祧。冠带儿童都整肃,圣人生日是今朝”。晚清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学堂于“孔子诞辰日庆祝行礼后放假一日”,可见,孔子诞辰日是当时学堂特有的假期,充当教育节日。

学生们摆出“老师辛苦了”的字样感谢老师。

3古代老师也有“资格考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与现在的泛指不同,在古代,老师是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是很郑重或者严肃的称呼。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后来,老师的定义才逐渐扩大,称呼也很多,如先生、夫子、师父、师傅、西席、教授、博士等。

古代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官学和私学:官学,相当于今天的公办学校,有编制限额,需要任职资格以及考试上岗;而私塾教师应聘门槛也不低,聘期考核严格。

西汉以前,官学教师多为推荐,不需要考试。东汉时期出现了教师“资格考试”——如果想成为太学博士,须通过太常主持的考试,经学名流才有任职资格。而且,教师个人的教学经历和年龄都有“门槛”,要求其曾教过学生50名以上,年龄不小于50岁。唐代科举制度确立后,担任博士逐渐要求科举出身者。

公元年实施的“教官试”制度,大概是我国教育史上最难通过的教育主管和教师资格考试。《文献通考》中称,由于考试过严,公元年全国州、县的教授“只五十三员”“盖重师儒之官,不肯轻授滥设故也。”明清教官基本由进士、举人、岁贡生出身者担任,出身资格成为主要选拔标准。

此外,古代教师的升迁还得凭借学生的成绩“说话”。从明代起,我国对教师考核不光是“量”够,还得“保质”。明朝对教育主管和教师的考核,除了和其他行业官吏相同的“考满”“考察”外,还单设有“学官考课法”。这是明太祖朱元璋推出的教师考核制度,于公元年颁行。该考核办法的中心是,“以九年之内科举取中生员名数为则,定拟升降”。据《明会典》记载,府学教授有9名学生在乡试中举,州学学正有6名学生中举,县学教谕有3名学生中举,方算称职,可获升迁资格。平时对教师也有考核。如在月考中,学生三个月无长进,教师要被扣工资,主要是“罚米”。要是在学年末的“岁考”中学生仍无进步,府州县地方官及所属学校教师除被“罚俸”外,还要被“训导”,甚至可被官员直接罢黜。明代南京国子监祭酒黄佐的《南雍记》记载,永乐七年六月,国子监学生唐谦等想做官,吏部安排考试,结果成绩很差,按照规定应该把主管教学的司业赵季通治罪。明成祖朱棣虽然放过了他,但就此向全国下发“红头文件”,规定“凡弟子员再试不知文理者,并罪其师,发烟瘴地面安置。”

成为私塾教师虽然不需要考试,但是“应聘”也不容易。一般聘期一年,根据考核结果,决定是否续聘。

如此严苛的入职和教学业绩考核,难怪明代的朱载堉曾写过一首《教学难》,把教师的不易写得非常到位:“教学难,教学难,好将道义惹仇嫌。出入由人管,饥寒谁可怜。打他就说不读罢,不打又说师不严!”

4我国教师节的变迁

在我国的近现代历史上,教师节定在哪天历经了多次变迁。

最早的教师节要追溯到年。当时正值国难当头,邰爽秋、程其保等教育家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并以“唤起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7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