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临沂日报
建筑的最高本质是天人合一、美观实用,具有特殊性,是人性空间化和对历史的凝固。著名建筑学者赵鑫珊在《建筑是首哲理诗》一书中说过:“哲学思想的闪电,一旦照亮了人类建筑文明,稻草屋、木屋、石屋、博物馆、银行大楼等等,便开始了思维,并且富有感情个性和性格。建筑哲学其实是人对建筑的一声充满感激的回答,是人在深夜听着窗外风声雨声,对人类建筑文明的一声感恩。”
建筑是无声的艺术,经历过时光打磨的建筑,才有历史的积淀,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几百上千年留存下来的古建筑,在时间的洪流中见证了历史的进程,诉说着时代的变革。时间淡化了历史,而建筑却成了记录者,并且成为历史的承载者。一座地标性建筑,不仅会成为一个地域或一座城市最独特的记忆,赋予它闪光的灵魂,还会为它打造一个特殊的印记。历史建筑是岁月的缩影,它像一部纪录片,以独特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一个时代、一段历史,完成我们对那一段段历史的穿越。
不是吗?在临沂老城区就有几处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物。如临沂黉(hong)庙(亦称孔庙)、天主教堂、医院文史楼等等,它们记录了临沂人饱受战火洗礼的血与泪,承载了临沂的历史,见证了临沂的变迁。
建于金代距今近千年的临沂孔庙,是历代祭祀孔子举行大典的地方,旧时一直是州学、府学所在地。祭孔大典时穿着春秋、汉、唐盛装的后人,一队队、一列列、一代代、一朝朝延续着,庄重肃穆的祭孔礼仪,久违了的声音穿越了千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郎朗的诵书声,使儒学儒雅之风盛行;孔庙里那一幢幢亭台楼阁,檐牙交错,每一片瓦、每一块砖、每一道墙,都在诉说着岁月的往昔;那耳畔齐鸣的古乐,金声玉振,久久回响心头,这是历史的回声,这是历史的延宕。这些建筑以它独有的站姿立于临沂人的记忆里,无声地诉说着沧桑。
位于解放路与沂州路交会东南角的医院,医院,始建于年。被临沂人医院之中,年建成,已近百年,见证了医院的变迁,也见证了临沂近百年的发展史。几经战火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作为山东军区交际处,陈毅元帅、陈士榘将军在这里多次与军调部美方代表戴维斯上校商谈临沂城接管问题;年,文史楼被评为山东省九大历史优秀建筑之一。
天主教堂在临沂城兰山路上,建于年。战乱年代,曾庇护过临沂人民的性命。年10月,天主教堂后的一栋德国建筑风格的二层小楼成了新四军军部,路南即是中共华东局旧址。当年,陈毅元帅就在此运筹帷幄,指挥华东战场作战,让临沂人民看到了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年10月25日,中共华中局与新四军军部由苏中北移临沂城,华中局与山东分局合并,组成了中共华东中央局,统一领导华中和山东的全盘工作。在此驻扎期间,陈毅发布了对临沂天主教堂教产的保护告示:“所有教堂及所属财产,皆受我军保护不得侵犯。”在指挥部旧址的二楼,有一组陈毅和当时的万宾来主教召开会议的蜡像,为我们还原了陈毅对天主教在抗战期间所作贡献表示感谢的场景。要知道,这个指挥部原来是天主教堂68位神父用餐的地方,当时神父们看到共产党的部队是真正为老百姓的部队、是正义之师,便主动将此餐厅让出来,供新四军做军部。
是的,这些建筑虽无言处于天地之间,却承载着历史与文化,记录着岁月的匆匆与更迭。每当从它们身旁经过,我们都会投去深情一瞥,它似乎成为我们心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地标,成为了我们这座城市厚重历史的骨骼,强壮地引导着我们积极向上、向善,初衷不改,奔向未来。
因为,无言的建筑已告诉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