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魏公公,他是明朝最有名气、最有权势、最具争议的太监,没有之一。即便是放在整个中国太监榜里,魏公公的实力,也绝对是数一数二的。而且,他可能是影视剧中出场次数最多的太监,什么《白发魔女传》《太极英雄》《江山风雨情》《侠骨丹心》,电影《绣春刀》1和2,魏公公都作为终极boss出场,深入人心。
在影视剧里,魏公公是彻头彻尾的大反派,形象极差,在正史里面,魏公公基本上连形象都不具备了。《明史》直接四个字形容:“毒痡海内”,意思就是祸害四方,荼毒人间。官修史书一向都是比较注意形象的,用词严谨、文风端庄,但这次居然破口大骂,你想想,魏公公都把史官都气成啥样?
坏,坏得彻底,坏透了,是魏公公一直以来的形象。但近年来,随着明朝历史的走红,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为魏公公翻案的说法。其核心是:东林党是混蛋,魏公公才是拯救明朝的唯一希望。这就尴尬了,一边说是荼毒人间的大坏种,一边说是明朝大救星。
到底是怎么回事?
1.魏忠贤的“丰功伟绩”
按《明史》记载,魏公公在天启元年也就是年,干掉了老兄弟魏朝,又杀害了老领导王安。但在天启三年的冬天,他才正式地掌握东厂,走上权力之巅。而在天启七年、也就是年的9月,他的靠山朱由校就死了,3个月后,魏公公也挂了。
您发现了么?魏公公作威作福的时间,差不多有7年之久。但最牛的岁月,其实就3年多,连4年都不到。短短四年,就让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太监,这威力,也是real吓人。4年左右的时间里,魏公公都干了些啥呢。
像党同伐异啊、迫害大臣啊、买官卖官啊,还有贪污受贿啊、搜刮民脂民膏啊,这些就不说了,属于他们那个阵营的常规操作,时间有限,得说点魏公公独特的地方。
首先,是疯狂地赏赐手下。俗话说“无功不受禄”,但魏公公压根不在乎,一上台,就肆无忌惮地给徒子徒孙们、外加自己的亲戚,加官进爵。
比如我们前面提过的、魏公公的侄子魏良卿,此人原先只是个种地的农民,大字不识一个,别说是战功、政绩,对GDP的贡献都基本为0,却被封为宁国公,相当于公爵一级别。而且,人家这个宁国公的爵位,还是可以世袭的,并特别标注“食禄如魏国公例”,意思是待遇跟魏国公一个级别。魏国公谁呀?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也不知魏公公拿什么按住徐达的棺材盖的。
在魏公公的老家肃宁,凡是能跟他沾亲带故的,只要站出来报名,见人都有份儿。比如他一个孙子辈的五岁的小屁孩,也被封为锦衣卫指挥,还是世袭的哦!
魏公公对无功之人赏赐都这么慷慨大方,那是不是说,他对有功之人,更加大手笔呢。恰恰相反,他是自己吃肉,连跟烂菜叶都不舍得给别人。正篇里我们讲过,宁锦大捷之后,论功行赏,第一功臣魏公公,第二到第十,全是魏公公的心腹太监,再往下,是魏忠贤的亲戚,魏公公的徒子徒孙,包括那个五岁的小娃娃老乡。宁锦大捷谁打的啊?大名鼎鼎的袁崇焕好不好?人家拿命换来的。袁崇焕得了什么奖励呢?白银30两,位列功臣第86位。后来吧,魏公公的徒子徒孙们又觉得,哎呀,30两白银太多了,哪能这样浪费纳税人的钱呢。找了个理由,弹劾了袁崇焕,把他赶回了老家。
再来说说魏公公的第二大特色:极端的特务统治。
在魏公公的布置下,东厂的特务遍布天下,没有他们不敢去的地方,也没有他们不敢监视、甚至不敢动的人。举个例子,嘉靖皇帝的大外孙李承恩,跟万历是同辈的,连皇帝朱由校都得叫他一声爷爷。这老爷子因看不惯魏公公,嘟哝了两句,结果就被诬告盗窃宫中珍宝,然后判了个死刑。
皇亲国戚都敢随便动,其他人丢个命啊,灭九族啊什么的,更是家常便饭。举个例子,有个姓吴的官员,看到有人写的弹劾魏公公的奏疏,忍不住低声夸了两句,结果全家死光光。到后来,各地的茶楼、小饭馆、杂货店、小旅舍,凡是敢说魏公公坏话、又被东厂特务听到了,幸运的,当场割舌头,运气背的,基本上都被剥了皮。
反正吧,在当时想要好好活着,最好的状态就是闭嘴。在当时,老百姓心中,最厉害的不是皇帝朱由校,而是魏公公。
魏公公这么厉害,厉害让人顶礼膜拜。于是,在神州大地上,一座座生祠便建了起来。一般来说,祠堂是给死人立的,给活人立的,就叫“生祠”。
咱在这可得说清楚了,立生祠这事,别冤枉魏公公,不是他发明的,是浙江巡抚潘汝祯,此人在西湖边上给魏公公建了一座生祠。有史以来第一座为太监、而且还是活着的太监设立的祠堂。
魏公公对此是什么态度呢?当然是很受用啦。很快,各种祠堂便雨后春笋般地在神州大地冒出,全国各地建设祠堂搞得如火如荼。有比看谁建的好的,也有比看谁建的多的。兵部尚书阎鸣泰是建生祠最多的人,他拉着袁崇焕,对,就是那位袁崇焕,在辽东战场建了七座生祠,毫无悬念地拿到了全国第一。在辽东建这么多生祠,难道是想拉皇太极前来拜上一拜么?
除了中央朝廷的高官,地方各级官僚,甚至老百姓们,也加入了这场运动,甚至连军人、地痞流氓、赌棍,也动起来了。按照明史大家吴晗的说法,建一个生祠,少则几万两白银,讲究的要花几十万银子。都说明朝末年很穷,但你看,这不很有钱吗?
祠堂都建在什么地方呢?五花八门,北京城里遍布生祠,光上林苑就有四个。卢沟桥边上、苏州虎丘、山西五台山这些名胜,哪儿哪儿都有魏公公的生祠,最夸张的是南京锦衣卫指挥使李之才,居然将生祠建到了明孝陵前面。
你说不建不行吗?不行,写好了建生祠的奏本,呈送上去后,某个官员签字迟了一天,立刻被革职。还有不识相的,比如没有附和建生祠请求的、进生祠参拜、敬礼等动作不到位的,统统掉了脑袋。
发展到后来,建生祠已经不足以表达大家对魏公公的敬意了。最夸张的事情出现了,国子监学生陆万龄表示,魏公公下令编纂的《三朝要典》,堪比孔子所作的《春秋》,应该让魏公公和孔子一起配享孔庙和国子监。没人敢说个不字,陆万龄呢,也因此事成了个学霸,学校的一霸,勒索同学财物一战成名,据说还搞了不少钱。
2.魏忠贤能不能救明朝?
我们讨论一个上一回就提到的话题:魏公公到底能不能拯救明朝?
传统史学观点认为,魏公公绝对是混蛋。但近年来随着明史的火热,网上便出现了不少魏公公翻案的言论,有人还说,就是因为魏公公死了,明朝才这么亡得这么快。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我们来分析分析。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现代人的首创,明朝那会儿,就有人这么说了。明朝文学大师冯梦龙有本书,叫《燕都日记》,说李自成打到北京时,太监曹化淳对崇祯表示,“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文言文阅读不及格是吧?来,我告诉你这话啥意思,他说,“如果魏忠贤还在,时局不至于恶化成这地步,崇祯听了,心里很伤感。”
这个曹化淳是位老资格的太监,曾经担任过司礼秉笔太监和东厂提督。后世各种替魏公公翻案,说“魏公公不死,明朝不亡”的言论,都是从他这话来的。
然而,要命的是,这条史料根本不可信。首先,李自成打到北京的时候,曹化淳早已在六年前,回天津老家休假去了。他怎么会有机会跟崇祯说话呢?也许您要问了,这话没准是曹化淳六年前说的呢?那也不可能,当时李自成正被洪承畴打得嗷嗷叫,张献忠则在谷城假投降,当时崇祯还兴奋地说天下要太平了。
其次,曹化淳这个人,是根本不可能替魏公公说话的。曹化淳是怎么发迹的?是帮崇祯清理阉党有功上位的好不好。他会替当初自己铲平的人说好话?开什么玩笑。
最后,请注意,冯梦龙是文学家,年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时候,他正在老家苏州待着呢,北京城里发生什么事,他又没有监控摄像头,还不都是民间传说加文学家的虚构与想象。你想想,从北京到江南,一千多公里,各种谣言八卦,口耳相传,这得加进去多少料啊?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设想。假如历史可以假设哈,比如魏公公不死,崇祯也不管事,放手让魏公公治国,大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呢?毫无疑问,整个天下,都是“阉党”的天下,这样的格局的确可以避免“党争”,但能不能解决其他更重要的问题呢?
首先,最关键的,是民生经济的问题。明朝末年之所以爆发农民起义,是因为老百姓活不下去。魏公公和他的阉党,能给老百姓活路么?回答这个问题非常简单,首先,他连天灾都解决不了,又能如何?
咱们再看看天启年间的历史。当时,在魏公公的光辉模范作用下,阉党上下团结一心,贪污腐败、搜刮百姓,致使各地民变蜂起。就连一向被认为柔弱的苏州人,都爆发了反抗,当街打死了几个东厂特务。您指望魏公公这种毫无道德约束的人去爱护百姓?痴人说梦吧你。
至于发展经济、赈济灾民,阉党表示:咱们的词典里,没这俩词。
明熹宗朱由校-wikipedia.org
其次,明朝既要和清朝打,又要和农民军打,两线作战顾此失彼,如果魏公公在,他能解开这个死结吗?以魏公公“论功行赏”的本事,您指望将士们会浴血奋战吗?呵呵二字,我送你。再说了,李自成和皇太极,这两人都极度反感太监,也不太可能和魏公公搞外交谈判。
最后,不谈明末乱局,就说魏公公有没有治国才能吧。我们知道,魏忠贤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人,他能上位,靠的是手段阴毒狠辣。把这些权谋诡计用在治国理政,那纯属作死。有人说,魏公公解决了财政空虚的大问题,光是茶叶税就多收上来几十万两,这不是治国才能么?
万历帝-wikipedia.org
扯淡。羊毛出在羊身上,商业税,从哪里来?还不是买商品的老百姓出?江南富裕,老百姓咬咬牙把税交了,可陕北呢?山西呢?河南呢?再说了,天启初年,朝廷其实不怎么缺钱,万历一辈子都在敛财,皇帝的小金库里存了太多的钱,一直到崇祯初年都没花光,根本没必要增税。那么,魏公公为什么要新增商业税?阉党又为什么在收税问题上这么积极?咱不说破,您不妨猜猜看。
总之,那些替魏忠贤叫屈,给阉党翻案的,拜托各位,就别为了博眼球,混淆视听了。鲁迅先生对于这种替人翻案的行为,有过一种说法,叫“瑜中求瑕,屎里觅道”。我看还是他说的好。
编辑
凉山
排版
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