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有一处珍贵的宋代古建,千年文脉汇聚于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篇:岳阳文庙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照片为自行拍摄,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年月27日

倥偬之间,岳阳游记已写到第三篇。其实,出于尽量少走回头路的考虑,我事先对游览路线进行了精细的设计,岳阳文庙才是我在岳阳的首站(文庙-岳阳楼-鲁肃墓-城陵矶-慈氏塔-周瑜墓),但只是匆匆走马观花一番,记忆远不如之后那几个地方生动,于是游记就“畏难”写在后面了。

岳阳二中正门

岳阳文庙位于旧时府城东南隅之高阜上,为岳州城内最高点,站在文庙门口,原可鸟瞰全城。不过这点高度如今已是不值一提,现代城市的路面也早已被改造得一马平川,隆起或许还剩一点点,但什么坡啊岭啊的,地貌上俱已不显著。在巴陵西路北侧沿着“郭亮街”(是为纪念早期工运领袖郭亮烈士而命名,但百度地图上没有注释路名)缓步向上,不一会儿先看见岳阳二中的校门,收发室旁边就是文庙的售票处。

岳阳文庙门票

会钞15元,入口在拐个弯的西南角,当时我还觉得这门开的位置很奇怪,以为是地形上的原因,回来看到清代的府学平面图,才知原本就是如此。再往深处探究,原来这是一个标准的文庙建筑布局,中轴线最南边的照壁与外界相隔,又称“万仞宫墙”,寓意是孔子的思想高不可攀,通常也并不会在这开门。而文庙则视泮池后面的棂星门为正门,这样一来,出入的位置实际上就是在两侧了。又对比了其他几个文庙的平面图后,我终于醍醐灌顶,这回又涨姿势啦!

清代岳州府文庙平面图

自隋唐之际科举制度基本定型后,全国各地广修官学与孔庙,并逐渐演变为“学庙一体”的格局,明代以后则普遍称为文庙。解放后一度兴起“批孔”之风,孔夫子之前被捧得多高,那时就跌得多惨,而作为“糟粕思想”最扎眼的实物体现,各地文庙自难幸免。这些年我走访过不少文庙(但基本没写也没仔细研究过),差不多都是支离破碎,要么剩下个大成殿,要么只剩个戟门,只要还有点真东西,基本就能评上国保。岳阳文庙真正的古迹,情况亦大抵如此。

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年),名臣滕宗谅(滕子京)谪知岳州,在他的治理下,岳州“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州学宫原在城中交通要道,空间狭小,滕宗谅遂将其迁于城东这个“形胜之地”,其事见于庆历六年(年)尹洙所作《岳州学宫记》。如今所见之岳阳文庙即肇基于滕公,距今已近千载,是岳阳市现存实际年份最古早的木构建筑。

在这里我还想较个小真,我倒是觉得“岳阳文庙”这个名字叫得并不太妥当。“岳阳”之名诞生于南朝,但其实岳阳在古代作为郡、县地名很短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一带大的地名叫岳州(路、府、州),小的地名叫巴陵(县),以这两个地名影响最为深远。直到民国初年废府,巴陵县亦改称为岳阳县,沿用至今方百余年。这也就是说,其实岳阳文庙在古时从未叫过这个名字。宋代的上面已经说了,叫岳州学宫,明清时期则为岳州府文庙。我以为对于文物的命名,似应以古称(至少是古代最后的官方用途及名称)更为合适,呵,一家之言,说说便罢。

岳阳文庙大成殿

自宋以来,岳州学宫/岳州府文庙建筑迭有兴废,历朝扩建、重修大约有三十余次。明清两代岳州为府,作为府级文庙,建筑规模亦有增益。其间虽曾经历战火波及,大成殿始终金枪不倒,并能在历次重修中保留下来部分宋代风貌及构件,实为难能可贵,加上级别摆在这,可谓湘省存世文庙中的翘楚。

清代岳州府城图

康熙五十九年(年),以文庙中轴线以东的文昌阁那一片建筑(原府学旧址)改建为岳阳书院,而在文庙西南侧另建府学(见上图)。当时看到此处,我不甚明白为何会有府学改建为书院之举,今日中午正好与熟谙科举制度的好友贾兄聚谈,顺便请教了书院与府学的关系。原来在明清之际,官学已从单纯的对于生员(秀才)的教学场所逐渐演变为一种偏重于管理生员的机构,书院则完全是闻道授业的地方,但却未必是官办,不是生员亦可就读。岳阳书能落户于此,极大可能是具有官方背景。迨清末科举废除后,岳阳书院改办新学,先后使用过岳州府中学堂、湖南第三联立中学校、岳阳县立中学校、岳郡联立中学校等校名,解放后与省立十一中等合并为新湖南建设中学(合并后作为该校的师范部),后再次独立,改称岳阳二中,沿用至今。

民初军阀混战,学校旁边的文庙为驻军所占(此时文庙的产权,貌似也属于学校),搞得破败不堪,乌烟瘴气。三十代初局势稳定,学校收回大成殿这一片建筑,修葺的“岿然一新”,改作大礼堂、教师、图书馆等,自此文庙稳稳地算作校产,早些年许多出版物便有记载曰:文庙在岳阳二中内。对照前面的两张老地图,再从如今的地图上看,两者这种形成于数百年前的历史渊源,几乎跃然纸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第五批)

由于长期“寄居”在二中校园内,岳阳文庙一度默默无闻,当地有识之士多方奔走,终于使它的历史价值得到了重视。新世纪之初,岳阳文庙升为国保,随即落架大修。大概也是以此为契机,文庙重新从二中校园里“独立”出来,由市文化局牵头进行了旅游开发,从网上翻看了一些当年的报道,其中虽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总归是成为了景点,并逐渐改善了周边破败的环境。此前岳阳文庙因故关闭了六年之久,直到去年底才重新对外开放,这次在郴州、岳阳两地不断吃到闭门羹的我,总算是赶对了一次时机。

复建的状元桥与棂星门

文庙院内干净整洁,树木参天,几无游人,幽静异常,环境让我感到心旷神怡。只是近年没少参观各地的文庙,对于泮池、棂星门、大成殿、明伦堂这些建筑的名字,想不烂熟于心也难,看着倒是没啥新意了。在这不大的方圆里,除大成殿外,其余大多是近代复建,有些建筑如“乡贤祠”,只是徒有其名。庙中亦无古碑一类的文物遗存,想去寻古探幽的兴致也少了许多。

明伦堂遗址,一道红墙隔古今

在大成殿拜完孔夫子之后,行至东侧的明伦堂遗址,透过尽头的铁栅栏门可以看到二中的操场。一墙之隔,这边是千载厚重的历史,那边是朝气蓬勃的未来,然上百年前何尝不如是?只是“未来”也逐渐都成为历史罢了...走马观花一圈下来,至此心中才算有些感慨。起大早赶车再加上背着一身行李一直走到现在,确实也有些累了,想在这安安静静的歇会吧,突然被一阵不怀好意的犬吠所惊,一看墙角,一只汪星人正紧张地怒视着我。得!看来是此处不留爷了。

文庙隔壁的岳阳二中颇显萧条的郭亮街

此时已近中午饭点,但郭亮街的街面颇显萧条,不见学校周边常有的那种热闹生态,而路口正对着一大片阴森的白色欧式建筑——汉森国际广场,它曾是岳阳史诗级的高档酒店,现在则是史诗级的烂尾楼。看起来旅游开发的红利尚未体现在当下,近在咫尺的岳阳楼似乎也还没给文庙这边带来更多的人气。但我觉得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实为很有远见之举,文庙与岳阳楼也还有许多可以“有机结合”的地方,如坚持提升软件硬件,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今所欠者,东风尔。

前文链接:洞庭湖畔的一座宋代古塔,与岳阳楼相望千载,似还曾作为纸币图案

静思斋于岳

年4月11日

有底蕴、有干货、有价值、可信赖的历史文物游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