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将兴,尊师重傅这句古代名言的产生

引言

“国之将兴,尊师重傅”这句古代名言的产生背景是什么样的?事实上,在汉元帝以前,特别是在《论语》尚未被汉成帝时代的张禹所普及之前,孔子的言论思想也还不被许多中国人所知。汉宣帝刘询生前虽不好儒,在他的执政晚期的前51年的汉宣帝甘露三年,他就召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国家文化建设工作会议,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石渠阁会议”。

当时的“石渠阁会议”,不但没有删减五经本和五经学官,反而还增设了五经博士学官,也就是增设了朝廷的五经教科书和其学科,即梁丘《易》和夏侯《尚书》及其谷梁《春秋》。这样,五经的版本和五经学官就更多了。今本《礼记》的底本可能就是小戴的《礼记》。由此可见,《礼记》正规版本的问世,也是在汉宣帝以降。因此,今人最好还是将《礼记》看成是西汉根据先秦残文所编撰作品,不要真的就相信《礼记》是先秦原始文献!

刘询给自己的太子刘奭聘请的老师,却也个个是当时的大儒。而且,萧望之、翼奉和匡衡又是同师门的师兄弟,孔霸又是萧望之的师兄弟。汉元帝因为“褒谢恩师”的缘故,当然也有他刻意在自己诸多老师中搞平衡的原因,汉元帝在先封建了老师孔霸为“褒成君”之后,他在次年的初元二年就封建了自己另一个老师萧望之的侯爵尊号,他在封建萧望之为侯爵的诏令中的一句话,后来竟然对中国的政治和教育文化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作用。

汉元帝以降,中国朝野均习惯说“国之将兴,尊师重傅”,是当时汉元帝为报恩他的一批老师们的“以权谋私”作为!因为,汉宣帝后期,汉宣帝不喜性格过于宽仁怯懦和好儒的刘奭,他一度想废弃刘奭的太子位而另立淮阳王刘钦为太子。由于刘奭的叔外祖父许延寿乃当朝首辅的大司马车骑将军,而萧望之在任刘奭的太子太傅之前不仅是当朝儒宗,且是朝廷重臣的御史大夫和前将军,且满朝都是他萧望之的弟子门生;而孔霸不仅是汉昭帝时代的儒宗博士,汉宣帝时代还是中大夫和两千石高官的高密国相,他也是满朝皆弟子。

因此,汉宣帝虽然非常清楚自己一旦死后,刘汉皇权必然旁落于一批齐鲁儒生和外戚之手,但他因顾及朝政稳定,他最终还是没有废弃太子刘奭。这,就是刘奭即位皇帝以后,他为什么会迫不急待地褒奖他的一批老师的缘故!因为,不是萧望之、孔霸这些既是刘奭的老师又是朝廷重臣的一批人誓死捍卫在刘奭左右,刘奭的太子位恐怕早就没有了!历史事实也的确如汉宣帝生前所预料的那样,汉元帝以降,西汉王朝千真万确地就从此陷人了外戚和齐鲁儒生们把持朝政的政治泥潭之中不能自拔且快速走向灭亡了!

所以说,“国之将兴,尊师重傅”这段名言的产生,是以权谋私、君臣争权夺利且导致西汉王朝衰败为历史背景的!汉元帝为报师恩主动册封他老师孔霸为“褒成君”不假,但汉元帝诏令朝廷推崇孔子,则是孔霸主动所为了!“君”,也是侯爵,只是其属于是侯爵之中次等的一类。由此可知,大约是在前48年一前44年的汉元帝初元年间中,汉元帝先册封了孔霸为“褒成君”和分封了孔霸食邑八百户。

然后,自称自己是孔子后裔的孔霸便上书汉元帝,请求朝廷容许自己去祭祀自己祖先的孔子,汉元帝准奏,于是,孔霸便派遣自己的长子孔福回鲁地去建设了孔夫子庙宇和祭祀了孔子,孔霸死亡之后,孔福也就秉承了“褒成君”世袭贵族爵号了。因后人为贵族,先祖也必有贵族号,因此,孔子贵族爵号自此一直延续到大清王朝灭亡方止,其中,孔子在南宋以降屡屡被朝廷拔高封建了各式各样圣人帝王尊号。

由于有了稳定的食邑八百户的朝廷供奉,所以,自孔霸、孔福肇始,孔子的故乡鲁地曲阜就从此有了官方认可的孔庙了。按照当时的规矩,既然孔子后代孔霸、孔福是“褒成君”,那么,孔子就应是“褒成公”了。但是,西汉王朝正式册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则是在王莽掌权的汉平帝时代了,这主要得益于汉平帝时代的太师孔光的努力作为。

孔光,则是孔霸的小儿子。通过史实可知,孔霸当时要求汉元帝祭祀他自称的祖先孔子,虽有抬高孔子为儒生第一尊师地位的个人意图,但是,孔霸试图让自己的孔门家族子孙跻身于坐吃国家世袭贵族俸禄的个人意图,则要更加明显。所以,历史上的孔门荣登国家圣人高位的起因,有自称孔子后代的孔霸、孔光父子以权谋私的不光彩一面。孔霸、孔光父子是怎么与孔子挂上钩的呢?

史书对孔霸、孔光父子的家世有个介绍,孔霸自称自己是孔子的十三世孙,孔光则为孔子的十四代孙。但是,孔霸和孔光父子究竟是不是孔子的后人?这,是无法证实的!因为,西汉和西汉之前,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时兴宗族、家族的社会习俗,时兴宗族和家族,仅仅肇始于东汉以降;西汉和西汉之前,当时许多中国人的姓氏,大多比较随意,任意和应运改姓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既然如此,孔子家族的这个族谱,居然是从春秋时代就肇始了,这,就十分可疑了。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父名叔梁纥,爷爷名伯夏,“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而根据中国文字考古史看,不仅仅甲骨文中今尚未发现“孔”字,就连战国时代的金文或其他战国文字中也没有“孔”字,“孔”字是个籀文,也就是个秦篆字,这个“孔”字型,明显是大秦王朝时代人根据战国文字的“子”与“L”所创造的组合会意字体。这就是说,“孔”字最远也就仅产生于秦国后期,甚至就是产生在汉初学人整编秦篆字时的汉初。

而且,非常明显的是,这个组合会意的篆字“孔”,有孔子在汉初得以官方承认的褒义在其中,因为,《说文·子》说:“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象形。古文“子”从《,象发也。籀文“子”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而且,现今的文字学家均是认为战国文字的“子”就是后来秦篆字的“孔”原体字。而《说文·乚》则说:“乚,玄鸟也。齐鲁谓之乙。取其鸣自呼。象形。”同时,《说文·孔》还说:“孔,通也。从乙从子,请子之候鸟也。乙至而得子,嘉美。”

通过以上对“子,乚,孔”这三古字体的溯源梳理看,非常明显,“孔”字应该仅仅产生在孔子得以被官方认可为中国历史上传播嘉美知识且类似于候鸟那样巡游列国四方的玄鸟般的流浪学人的汉朝初期;或者说,“孔”这个“子”与“L”的组合会意篆字的形成,最早也不会早于战国中期!因此,说“孔”姓是春秋时代的古姓氏,是没有根据的!因此,西汉中后期的“孔安国,孔霸,孔光”等自称自己是孔子后裔,也甚是牵强附会!

或者说,《汉书》之中的孔子家谱,不过就是西汉中后期的孔霸、孔光等人在根据道听途说去刻意傍春秋“孔子”文化大款而试图以牟取孔霸家族自身私利的伪说而已!至于《史记·孔子世家》之中关于孔子家谱的溯源甚古甚细致的记载,绝不可能出自于司马迁本人手笔!这道理甚是简单!如果司马迁能将孔子谱系溯源得如此精细和甚古远,作为善于考据的史家司马迁本人,为什么他仅仅将自己的直系祖先才溯源至前年左右的秦惠王时代的司马错呢?

况且,司马迁先人还都是历史名臣啊!由此可见,被东汉以降后人多次编撰过的《史记》之“孔子世家”章节中关于孔子家世谱系之说,多半出自于西汉中后期类似于孔安国、孔霸、孔光等自称自己是孔子后人们的伪说!其中,西汉末地位甚高的字“子夏”的孔光伪说孔子家谱与改慕《论语》的可能性最大!

结语

如果再进一步质疑今本《论语》中大量可见的孔子与其弟子子夏的对话,甚至也包括了已独立成户的子夏个人的大量政治礼文言论,其究竟是春秋时代的孔丘与其弟子子夏的对话言论,还是“子夏”的孔光与其父的皇帝老师孔霸的“孔子”的家学言论呢?今人可不要忘记,孔光是汉末的三朝丞相、大司徒、太师,这是仅次于皇帝的全国文官和教师之首领。当时,大儒的孔光、刘歆与儒生王莽勾结起来,连刘汉天下都敢篡改,他们又为何不敢在时流行的《张氏论语》中去夹塞进他们父子家学对话言论录的私货呢,这,不是小事一桩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9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