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最北端的最后一公里,有什么

治白癜风好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通州的发展始自大运河。作为漕运入京的必经之路,通州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着“一京二卫三通州”的说法。

沿着运河一路向北,看到了燃灯塔与大光楼,这里就是大运河的北起点,过去漕运船只到达此处后,船上货物转至通惠河上,沿通惠河越五级水闸而上,可以直达旧时北京外城西便门前的大通桥。今天的内容中,让我们乘着运河上的行船“溯洄从之”,看明清时期北运河沿线的风物人情。

01运河北起点

运河北起点位于今通惠河与北运河交汇处,其侧有燃灯塔、大光楼、通运桥等标志性建筑物。

二水会流大光楼(图片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古时有句俗语:“流成的杭州,漂来的北京”。大运河上来往的船只带来了南方的石料、木材、粮盐,为北京城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北京的建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明代中前期,漕运码头在张家湾,漕粮等物资转运需要通过陆路运至北京或通州。(可以参看往期文章:“运河漂来北京城”,漕运古镇张家湾的码头变迁)然而,陆路运输成本高昂,十分辛苦。为了提高运输效率,明廷中的有识之士一直在探索疏浚元代开凿的通惠河之事。

明嘉靖六年(年),巡接直隶监察御史吴仲上奏开凿通惠河,得到嘉靖皇帝批准。在吴仲等人主持下,通惠河开通工程自嘉靖七年二月四日开始,历时一百六十多日,终于成功通航。重新开凿的通惠河起自北京东便门外的大通桥,沿元代通惠河故道向东,至通州城西北,放弃元代通往通州城南的旧河道而在城北开凿新河道入白河。

通州城北的通惠河新河道与土石二坝。本图取自年出版的法国铁路工程师普意雅编绘的《北京周边地图——通州》图幅。(图片来源:陈喜波.明清北京通州城漕运码头与运河漕运之关系)

嘉靖《通州志略》记载,富河“源出口外,自白羊口入,流为榆河,下流为沙河,经顺义县界流至州城东北,会白河”,其注释说“白河之水自潮河川,而富河之水自白羊口,二水至州东北合而为一”,即白河(潞河)与温榆河在通州城东北汇合。该书还记载,“二水会流”为明代通州八景之一。

通惠河河口北移到通州北关后,白河、温榆河和通惠河三条河流汇合,通州至张家湾河段水势增加,漕船可从张家湾直接上溯至通州城。为了转运京仓漕粮,吴仲在通惠河上建五座河闸以蓄水通航,并在通州城北门外通惠河口南侧建石坝码头一座,漕粮经石坝转搬入通惠河,然后溯河而上,经五闸逐级递运,一直抵达北京城大通桥码头。

大通桥码头。约摄制于-年。(图片来源:北青网)

为转运通仓漕粮,吴仲在通州城东关外建土坝码头一座,漕粮在此码头卸载,然后经州城东门搬运至通州仓储存。通惠河上的五座水闸和通州城的土石二坝合称“五闸二坝”。

明代通惠河及五闸二坝(图片来源:陈喜波.明清北京通州城漕运码头与运河漕运之关系)

自嘉靖七年(年)后,南来漕粮抵达通州土坝和石坝交卸。石坝码头在通州旧城北门外,位于今通惠河和北运河交汇处,即今通惠河口以南的运河西岸,是漕粮转运京仓的专用码头,“正兑京粮从此坝搬入通惠河”。石坝码头上建有石坝公馆一座,又名督储馆。在石坝东南高岗上有大光楼一座,为验粮官员办公休息之处,俗称“验粮楼”,又称“坝楼”。

土坝是漕粮由此转入通州仓的专用码头,位于通州旧城东门外的运河西岸,以木排桩挡土夯筑而成。嘉靖《通州志略》记载:“土坝一处,在州东城角防御外河。通仓粮米就此起载”。

02一枝塔影认通州

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

燃灯塔(照片来源:图虫创意)

清代王维珍的诗描绘了运河北上风光。明清通州古城四周建有城墙,燃灯塔与石坝、大光楼都位于城北通惠河与北运河交汇处,古时北运河上的船工远远看到宝塔,就知道快到通州了。

燃灯佛舍利塔始建于北周末期,初为镇水土塔,辽代在旧基重建砖塔,以崇国威神治,用以镇水而佑东北之漕运。后几经兴废,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与杭州六和塔、扬州文峰塔、临清舍利塔,并称运河沿岸四大名塔。

明嘉靖七年(年)后的通州城池。(图片来源:陈喜波.明清北京通州古城研究)

燃灯塔及其东南侧的三座庙宇,一起构成“三庙一塔”的古建筑群,是大运河北京段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三庙”分别是:佑胜教寺(含燃灯塔)、文庙(儒家学府,又称学宫)和紫清宫,“一塔”则是佑胜教寺中的燃灯塔。这三处建筑近距离呈“品”字形布局,文庙在前,佑胜教寺和紫清宫在后,儒、释、道三教互为紧邻而又相互独立,三教和谐共存了余年,是国内唯一的三教合一建筑群。

位于通州城北的通惠河东端的葫芦头码头。照片摄于年9月23日,由英军随军摄影师费利斯·比托拍摄。该照片系在通州城北门外西北的通惠河北岸向东南向拍摄。图中城墙外民房下的河水即通惠河东端码头葫芦头,可见河中的驳船,葫芦头左侧即石坝码头,在照片左侧之外,图中未见。(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年5月27日第A18版)

文庙又称文宫,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位于原通州府衙西侧,创建于元大德二年(年),比现在北京孔庙尚早建4年,历经元、明、清三代22次重修扩建。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依次为照壁、射圃、如日中天坊、棂星门、泮池泮桥、戟门、大成殿、崇圣殿。殿后有明伦堂,东跨院有圣容殿、尊经阁,西跨院为学正署和训导署院。大成殿五间,进深三间,和玺彩画、壮丽威严。

根据实地考察绘制北大街一带的通州古城城垣、古城东门、钟鼓楼的位置,图中虚线为金元时期通州城的南城墙的推测位置。(图片来源:陈喜波.明清北京通州古城研究)

文庙左后侧的紫清宫,是道教宫观,明代中期由京都及通州人士共同捐建,清同治、光绪年间重修。因殿壁所绘红孩儿,生动逼真活灵活现,俗称红孩儿庙。

文庙右后侧的佑胜教寺,俗称塔庵,一进院落,山门三间。有民国石碑一座,记八国联军毁寺罪行。佑胜教寺早年规模宏大,据论证建庙时间还要早于燃灯塔,如今只遗存一处光明殿、一棵古树和一尊标有“燃灯佛塔”的大香炉。

佑胜教寺和燃灯塔(图片来源:《唐土名胜图会》.初集.6卷.冈田玉山等编绘)

燃灯塔位于佑胜教寺内,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八角形13层,略有收分。原高48米,围44米,须弥座,双束腰,造型考究,砖雕精美。关于燃灯塔的最早记载是在明朝刘侗、于奕所著的《帝京景物略》:“古有曰佑圣教寺者,今通州学宫也。宫墙外片地,故塔存焉,塔级十三,高二百八十尺,围四百尺”。

燃灯塔另一引人注目之处,是悬挂于每层塔馆顶端处的铜制风铃。这些风铃大小不一,每个转角檐头处所挂为大铃,其余为小铃。大铃一个重2斤,小铃一个重1斤。合计算来,整个塔共有风铃枚。这些风铃,都是当时的善男信女们捐赠的,每个风铃上都刻有该捐赠人的籍贯姓氏,有些还刻有祝词诗句。每当微风吹过,激起铃响叮咚一片,声闻数里,令人回味无穷。

树梢看塔影,烟外过通州(图片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03“长桥映月”镇八方

漕粮经石坝转搬入通惠河,溯河而上直抵达北京城大通桥码头,这其中还要经过一座重要的石桥——永通桥,也就是俗称八里桥。

永通桥地理位置(图片来源:编者自绘)

永通桥距今已有余年的历史,据光绪五年(年)王维珍编的《通州志》所载:“永通桥,在州城西八里,明正统十一年(年)敕建,即今所称八里桥”。永通桥桥长50米,宽16米,有66根望柱,其中62根望柱顶有石狮,4根柱顶无狮的转角方形望柱;64块凹刻回形纹护栏板,两桥头各有一只独角异兽,桥下四角护岸各有一只伏卧镇水兽。桥身有一大两小共三个拱券,桥中孔高8.5米,宽6.7米,漕船经过不必挽帆,故有“八里桥不挽桅”之说。

永通桥原桥头有石碑《永通桥碑记》,碑文记载:“通州在京城之东,潞河之上,凡四方万国贡赋由水道以达京师者,必萃于此,实国家之要冲也”,是控制京通粮道的标志性建筑。清代王维珍编撰的《通州志》中记载,永通桥以“长桥映月”列入通州八景之一,映月指二景,一是桥本身构造之三孔券,垂影水中,上下结合似满月;一是抚栏下望,夜空之月垂影通惠河中,因桥高而大,居高临下方可赏到此景,配合两岸菖蒲摇曳、鱼灯蟹火、河中驳船、桥上车马,繁华景象可见一斑。

长虹卧波(图片来源:北晚新视觉)

除了漕运通道上的重要节点,永通桥还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拱卫京师的古桥有四座,一为京西南的卢沟桥,一为京北昌平的朝宗桥,一为京东南马驹桥,还有一个就是京东通州区的永通桥。

永通桥作为京津要塞,是京东入城咽喉,地处交通要冲,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中外战争。第一次发生于清咸丰十年(年),当时驻守在此的清朝官兵曾抗击英法联军对北京的入侵,成为近代中国抗击外族侵略的宝贵见证。第二次发生在清光绪二十六年(年),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在此展开了激烈战斗,史称八里桥战役。在这场反侵略战斗中,中国军民在此浴血奋战,抗击外国侵略军入侵北京,固守长桥,捍卫京师,英雄壮举可歌可泣,浩气长存。

为了保护这座有着余年历史的古桥,重现“八里桥不挽桅”的风景,年底,八里桥新桥建成通车,永通桥正式“退休”,不再行驶机动车,成为一处文物景观供人们参观游览。百米之内,新老八里桥遥相呼应,为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再添“双桥”辉映的新景。

各领风骚数百年(图片来源:北京通州发布)

参考资料

[1]陈喜波,邓辉.明清北京通州古城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32(01):37-47.

[2]陈喜波,邓辉.明清北京通州城漕运码头与运河漕运之关系[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31(02):69-77.

[3]吴晨,郑天,马振猛.塔影认通州:三庙一塔及周边的复兴[J].北京规划建设,(06):-.

[4]高锋霜.“三庙一塔”认通州[N].北京日报,-08-17().

[5]叶永.大运河终点的标志——燃灯塔[J].中国房地信息,(03):40-41.

[6]山高水长.交叉点上的通州八里桥[J].北京纪事,(01):28-29.

[7]北京的古桥

运河之畔,再“见”永通桥[N],北京印迹inBeijing,-06-27.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