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当阳关羽的传说,真的是神乎其神挖史

关公之于当阳,由历史走向了民间,他不局限于史传和小说的有关记载,而是在不断神化的过程中加上了很多民间的、当阳的特色。关于关公的传说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流传已久,不同时代的当阳人也给予了不同的解说,但是,由于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关公忠、义、仁、勇的典型性格特征,关于关公的传说,在众说纷纭中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关公诞生传说

一是火龙星转世之说:这一传说将关羽与天上的火龙星联系了起来。在这个传说中解释了为什么关公受人爱戴,也给关公的红脸指出了原因。故事由人间的一个万户村说起,一天,玉帝传召关公,说人间有个万户村,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的人,不懂得忠孝仁义,不能与人为善,玉帝听闻后大怒,要火龙星大火烧村,以惩罚这些失去良知的百姓。火龙星到了凡间,并没有立即执行玉帝的命令,而是先到万户村视察了一番,在路上他看到一个妇人怀里抱着一个稍大的孩子,小儿却在地上走,问其缘由,才知道那个抱在怀里的孩子并非妇人亲生,她是大儿的继母,而那个走着的孩子,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火龙星很是感动,他觉得万户村并不像玉帝所言那么无可救药,也有像妇人这样的好人。可是他不能违抗玉帝的旨意,也不想滥杀无辜。为了两全,火龙星把避火的方法告诉了妇人。妇人回去后不仅把路上的奇遇跟邻居们说了,而且连挂筛子、防火灾的法子也一并跟大家说了。由于家家户户门口都挂有筛子,火龙星第一次便没有放火。玉帝处罚了火龙星并不罢休,再次派他前去火烧万户村。在第二次奉命火烧万户村的时候,火龙星再违天命,只烧了村里一家作恶多端的财主,另外一万户人家便得以保全。玉帝得知此事后,以欺君之罪将之斩首。火龙星从天庭断头台滴下的血水被朋友用铜盆接住,只有密封存放七天七夜,方能转世为人。因存放血水之处被提早打开,其血气尚未全消,所以转世之人的脸色赤红,红脸关公由此而来。

二是龙王转世说:这一传说将关羽化作了掌管人间雨水的龙王。而这个掌管甘霖的龙王,自然是救百姓于大旱之时。传说,玉帝降旨,当阳大旱三年。而龙王不忍心百姓遭受劫难。违背玉帝意愿,私自降雨以解救久不逢甘露的当阳百姓。玉帝得知后,将龙王斩首,把龙首扔向了人间,龙首刚好落到了当阳,被一个叫普静的高僧救起,他将龙首到提到寺庙内,为它诵经念咒九日。龙王得此造化,转世为婴,即盖世英雄关羽。

这些都是当阳关于关羽降生的一些代表性的民间传说。除此之外,在当阳一些文献中也涉及到关公诞生传说。如《关公故里的传说》中记载关公前生是盐湖草龙,专为当地人民兴云布雨降甘霖,在《人神圣关公》中也有四篇关羽为龙王转世的故事。这些传说都将关公与龙王联系在一起。张志德的《关羽传奇故事》的《出生》篇中却别出新意,说关公是豆腐小贩的老婆感梦而生,虽然也说与龙头有关系,但和其他的龙王转世说相比,已有了很大变化。除了地方文献的记载,在典籍文献中也有提到关羽诞生的相关篇章。如《历代神仙通鉴》卷九中对关公的龙王转世说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解读。

从这些关公诞生传说可以发现,无论关公是火神是青龙亦或是其他神仙,故事都基本在表达一个意思,就是关羽前世是因为保护一方百姓,被玉帝以抗旨不尊罪斩首,才得以流落民间,化身为人。在这些关公诞生的传说中,龙王转世的传说占了大部分,说明龙在中国的文化中是最为变化神通、祛灾除邪的灵物,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之物。从这个联系中,已喻指了关羽形象中的神性因素,正是这种神性色彩,使得关羽逐渐走向了人民供奉的神台。成为了人们心中舍己为人、无所不能的英雄。“如果说,构成关公出世故事的种种传说,诸如龙种圣胎、灵魂不死、滴血寄魂、火神禳灾、道佛相助、神鬼转生,都是虚构的、非现实的,那么,作为关公的前身,火神、神龙之舍身救民却是现实的,寄托着下层民众的愿望。也就是说,在关公出生的神奇外衣下面,包含着一个具有历史精神的现实的内核,跳动着一颗舍身救民的充满人性的心。”

关公的诞生传说中暗含的龙崇拜以及传说中对关羽神性的无限放大,很大程度是缘于人们的宗教信仰。在这种信仰中,人们现实中的愿望有了形而上的寄托,人们的愿望变得客观化、对象化。神灵崇拜的心态,关公所代表的道义、德行,使得关公的诞生传说在民间不断被夸大,通过这种崇拜将关公抬入神龛,使得人们相信,在这种与神灵交往中,自己一定会被神灵眷顾庇佑。

2.关公显灵传说

关羽的显灵故事流传最广的就是玉泉山显灵。除了《三国演义》描写的关羽玉泉山显灵的故事之外,在《佛祖统记·智者传》中提到,隋朝有位名叫智顗的僧人曾见到关公显圣。“智顗(—年)是陈、隋时天台宗的创始人,生于荆州华容。他曾见关羽父子威严如玉显圣于玉泉山,于是他在公元年于当阳玉泉山建玉泉寺。”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类》卷三十七中记载:“宋张商英《重建关圣帝庙记》:宋元丰四年,道出陈隋间,有大法师名曰智顗,一时圆证诸佛法门……后至天台山,止于玉泉,宴坐林间,身心湛寂……颀然丈夫,鼓髯而出曰:‘我乃关某,生于汉末,值是纷乱,九州瓜裂,曹操不仁,孙权自保,虎臣蜀主,同复帝室……我有爱子,雄鸷类我,相与发心,永护佛法。’师问所能,授以五戒……”

《历代神仙通鉴》卷九中记载:“公魂悠悠荡荡,至当阳玉泉山,寺僧即普静。拜静为师,得成正果(往往显圣,乡人就山顶建庙,四时致祭)。”

《历代神仙通鉴》卷十四中记载:“神秀至当阳玉泉山,创建道场。乡人敬祀关公,秀乃毁其祠。忽阴云四合,见公提刀跃马。秀仰问,公具言前事,即破土建寺,令为本寺伽蓝。”

继隋唐时期关公显灵故事大量流传之后,各朝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都把关公尊为忠的代表,使其达到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陔余丛考》中对此现象做了一番评述:“考之史志,宋徽宗始封为忠惠公。大观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二年,加壮缪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加英济王,祭于当阳县之庙……继又崇为武庙,与孔庙并祀。本朝顺治九年,加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关羽形象的演变经历了“候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垠”的巨大变化。

除了玉泉山显灵的故事,当阳关陵庙内也流传着关公显灵的传说。传说关陵有“三怪”。一是树无头。在关羽的陵墓四周,所有的树梢都断了,仔细观察,既不是斧头砍的,也不是锯子锯的,绝非人工所致。为什么树都会无头呢?传说是因为关羽头在洛阳,这里只有他的身躯,是断头将军,所以树木也有感应,都为他断了头。若是说一些古树几经风吹雷打,被断梢折枝也是常事。可怪就怪在一些年轻的树也断了树梢,令人莫解。而且陵墓内外的树木迥然有别,虽然只是一墙之隔,但内郁外削。

二是陵墓周围的古树尽作拱向之态,一致向陵墓倾斜,仿佛是在向关公致敬,故称“百龙捧圣”或“百鸟朝圣”。传说每当晨曦、夜幕来临的时候,百鸟都会飞来,对陵齐鸣,像是在歌颂这位伟大的将军。

三是红、白蚂蚁打断头。事情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陵墓外涌现了成千上万的红蚂蚁和白蚂蚁,人们传说,红蚂蚁是关羽的将士,白蚂蚁是曹操的兵马,红、白两蚁一开战就打的不可开交,战斗结束后,陵园四周留下许多断头蚂蚁。

此类显灵故事虽然荒诞不经,但是从中却可以看到,关羽已从当阳人民最初崇敬的历史英雄人物,演变成为了庇佑一方的神灵。

3.风物传说

对于风物传说的概念钟敬文这样解释:“地方风物传说叙说地方的山川古迹、花鸟虫鱼、风俗习惯和乡土特产等的由来。”柳田国男在《传说论》中也指出,传说必须要有纪念物来印证。无论是寺舍庙宇还是陵丘墓冢,总要有个可以供人膜拜信仰的靶的。从这些叙述中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风物传说要有流传的价值,最重要的是要有代表性的古迹和纪念物。

当阳作为中国关公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里与关羽相关的三国古迹可谓不可胜数。如“马刨泉”、“黑土坡”、“跑马岗”、“点将台”等,实难具叙。外来游客如果想一览众景,无一遗漏,那还非得请当地导游方可遂意。自然,游客都会先登玉泉山显烈祠拜祭关公,当你正惊叹那从地上不断汩汩涌出状如珍珠的泉水的清冽时,导游会告诉你,这就是有名的赤兔马显灵刨出来的——“马刨泉”。在离泉水不远的山坡上,有石柱、石碑各一,分别刻着“汉云长显圣处”及“最先显圣之地”字样,似乎印证着这个美丽的传说。从玉泉山下来,走不多久就可以到达王店镇。尽管镇名不是直接与三国故事有关,但是当阳的山水早已浸透了三国故事的点点滴滴,王店镇自然也概莫例外,那“黑土坡”至今还不时散发出阵阵墨香,据说就是因为关公教义子关平习字,时间久了,泼地的墨水慢慢地把那一块土地都变成了黑土。离黑土坡不远的官垱有一处叫“跑马岗”的地方,就是关公一试赤兔马神骏善奔之地。感受了关公赤兔马的骏奇之后,在草埠湖境内还有一处景致不能错过——“点将台”,这是为关公攻打樊城所筑,虽然名将不在,但其忠勇雄风虽千载之下,仍可遥见。走过这几处就可见一斑了,当阳关于三国遗迹、关公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随着关羽走过的足迹,几乎可以遍游当阳全境,譬如,关公行马歇脚的“歇马沟”、“歇马寨”、“歇马台”可以分别在陈院、玉溪、河溶等乡镇觅迹;“松铃沟”、“观天旱”就是关羽在陈院歇马松铃的地方,当然那里还有关羽整顿军纪的“竿子沟”;“放滩河”、“引弓堰”在玉溪镇静静的讲述着关羽放马的闲适以及关张拉弓比赛的兄弟情谊;胡场的“关刀冲”,依稀可以看见青龙偃月刀那清冷的刀锋;在庙前镇,还有关羽屯兵的“营盘沟”、“插旗岭”……许许多多的古迹不可胜数。

其中最有权威的纪念物要数当阳关陵庙。关庙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不计其数,我国目前有数千座,仅在台湾就有四十余座,其它如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四十多个国家的华人聚居区,建有关庙四万余座。而最权威的只有三座:一是湖北当阳关陵庙,这里葬着关羽的正身;二是河南洛阳关林庙,那里葬着关羽的首级;三是山西解州关帝庙,那里是关羽故乡的招魂楼。所以,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关公身卧当阳,头枕洛阳,魂归故乡。而当阳关陵不同于其他关庙的是,它是唯一一座以“陵”命名的关庙,代表的是关羽与帝王同等的待遇,被关羽信奉者奉为祖庙,并且在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关陵,有大量的风物传说,如关公墓宫之谜:相传,孙权将关公身躯配以沉香木雕刻的首级,用金丝楠木做棺材,以铁链悬空吊于墓宫。墓宫内塑金童玉女分立两旁座守卫。墓宫四角存放四口大缸,分别装着米、盐、油、水,供奉神灵。过了很久很久,米吃完了,油点干了,水喝尽了,灯也熄了,墓宫内一片漆黑。一日黄昏,一个和尚进去掌灯,打开火煤一看,吓得冷汗直冒,倒退三步,定睛一看,只见棺材上盘了一条金花老龙,两只眼睛闪着绿光。那对金童玉女也变成了两条小蟒在墓壁游动。和尚急忙退出门外,将墓门封得严严实实。从此,再也不敢打开墓门了。

又如立在正殿门口的青龙偃月刀,普通人想要去试着提一提它,根本是纹丝不动的。这把神刀,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早先,天宫里有两条龙,一条金花老龙,一条青龙。关公是火龙星下凡,而金花老龙又是火龙星的本来面目,这就是说关公具有水、火两性:需要火,他就以火龙星的面目出现在夜空;需要水,他就还原成金花老龙腾云降雨。金花老龙和青龙十分要好,玉帝命令这两条龙管理黄河以北的雨水。金花老龙因为触犯玉帝的圣旨,被押上了断头台,后转世来到人间;青龙则为金花老龙打抱不平,而被关进了天牢。打那以后,黄河以北的云也少了,雨也少了。

桃园三结义时,刘备打了一柄双股剑,张飞造了一支丈八点钢矛,关羽却请铜匠锉了一把钥匙,刘、张见之,皆大惑不解。

刘备问他:“二弟,造这个何用?”关羽往天上一指。张飞问他:“二哥,这是什么意思?”关羽又往地下一指。

说着,关羽将钥匙用马尾系紧,在手中甩了几圈,呼地往空中一抛,钥匙像带火的利箭,直上云霄。顿时,从天宫里传来一声巨响,天牢豁然洞开,乌云滚滚,雷鸣电闪,一条青龙从天上向人间腾云驾雾而来,落到地上,哪里是一条青龙,而是一把弯月大刀!在场的人都惊奇地说:“神啊!真是一把神刀!”

更神的是,这把弯月式的大刀落地时,不是刀面着地,而是刀背着地,刀口朝上,所以称为“偃月刀”。这把神刀是天上的那条青龙变的,细看刀面上还有一条活灵活现的青龙在游动,所以叫它“青龙偃月刀”。

刘备和张飞这才知道,关羽往天上一指,是要打开天牢;往地下一指,是要用这把青龙偃月刀打下江山,复兴汉业。

这段传说用龙的飞腾变化、祥瑞灵性,为关羽的宝器渲染了一种神秘和风云变化的气氛,同时也为关羽形象本身增添了神性色彩。

这些风物传说,一方面是开发部门为了宣传当阳,吸引更多的游客而打出的旅游招牌。另一方面也暗含着民众的思想内涵,同时又与各自所生活的地方社会发生联系。这些现存的地方风物和人文景观为传说赢得了极大的可信度,是一种地方化的阐释。

综上所述,关公诞生传说、显灵传说和风物传说,都与关公故里关系密切。这些传说一方面是对典籍文献中的记载一个补充,成为连接历史和文学的纽带。另外这些传说是民众智慧的一种显现,他们能够将关公的事迹阐释得合情合理,用他们的解读方式凸显了关公的神性和人性,他们所信仰的关老爷,很大程度上被神化,赋予其超自然的力量。这些传说却是一个群体的集体记忆,是民众自身的解读,而这种记忆往往与他们当下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是民众自己的“历史”。通过传说,使关公的神性色彩得以较为合理的阐释,另外一些传说,尤其是显灵传说,更加强化了关公这一形象在民众信仰的地位。作为关公故里的关公传说,经过各个不同群体的演绎,具有极强的地方特征,并与当地的风物进行整合,使关公的神职角色无限神圣化。作为关公故里的民众,时刻彰显一种作为家乡人的自豪感,这种神化关公的传说暗含一种精神寄托,与国家大传统的关公文化形成了共谋。同时,通过当地的民间传说,作为解读关公信仰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凸显了当地民众的集体智慧。

从关羽这个人物形象塑造来看:《三国志》塑造人物形象手法比较单薄。《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则较前者丰满,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多样化,既有正面的描写也有反面的描写。而民间传说把关羽描写得神乎其神,走向一个极端。诚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总体比较三者可见,人物形象的塑造完成了由人到神的转变。而无论是历史中真实的关羽,还是民间传说中庇佑一方的神祗关羽。关羽作为真实存在过的三国历史人物以其忠勇睿智、嫉恶如仇的个性,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崇拜。而关羽与当阳的结缘,使得关羽本人及逐渐延伸的关羽文化已经深深的融入到当阳人民的生活之中,成为与之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的文化遗存。而这种传承必将继续下去,关于关羽的传说也将会不断的演绎与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