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人们在家里的客厅设牌位,上书“天地君亲师”,表示恭敬天地、忠君爱国、孝顺长辈、尊师重教的传统。现代很多地方的孔庙悬挂着一副对联,上联:不敬师尊天诛地灭,下联:误人子弟男盗女娼。这就是传统观念中学生对老师的尊重,老师对学生负责的精神,这就是师道,也正是这种精神,中国历史上才涌现出那么多品学兼优、德行兼备的人才,推动中华民族产生了高度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天地君亲师位时至今日,正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更要弘扬师道师德,立德树人,培养各类创新人才,实行人才兴国、人才强国,很有必要回望传统文化中教育理论,为当代教育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
孔子周游列国,终究不能正其位以建立事功,于是退而修《诗》《书》,订《礼》《乐》,著《春秋》,从事文化教育,为国家、为时代培养人才。他开创我国私人讲学之风,坚持有教无类,凡是愿意来学的都一视同仁予以教育。孔子注重书本教材,以《诗》《礼》的精神教育学生,同时注重言传身教,从日常生活中启发学生,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针对个人的毛病进行规劝,引导学生发挥所长。孔子的教育思想直达教育本质,反映出一般性的教育规律,常用常新,直到今天仍然熠熠发光。
孔子讲学孔子的招生政策很宽松,凡是“自行束脩以上”就可以入学接受教育。束脩是腊肉干,一般翻译为学费。有人认为这连学费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拜师的见面礼,一点心意而已。有人解释束脩说学生自己约束,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并不是为自己牟利,而是实实在在地培养人才。事实上孔子的很多学生都是穷苦人,以现在私立教育来说,多是读不起书的人,但孔子毫不介意,不仅愿意教育,在生活上还很照顾他们。这就是关爱学生,对学生负责。子路、颜回死后,孔子非常伤心,痛哭流涕,其他弟子看到孔子如此也非常难过。孔子死后,他的弟子自发地为他守丧三年。古时候守丧三年是为父母守丧的礼制。孔子的爱徒子贡听闻老师去世,放下手中一切事务,马不停蹄地从南方赶回曲阜,在孔子墓旁搭了一座草房,为老师守丧长达六年之久。师徒情深,可见一斑。
孔门弟子守丧做老师当以孔子为楷模,做学生应效仿杨时、苏章。
宋代的杨时少年聪慧,早年便中了进士做了官。一天与同学游酢去拜见程颐,碰巧程颐在睡觉,二人怕打扰老师,就在门外等候。当时正是冬季,天寒地冻又下着大雪,童子让他们进屋取暖并等待,他二人坚决不肯,认为老师年事已高又在休息,不便贸然打扰,怕惊动老师。等到程颐醒来,门外的积雪已经有一尺多厚。可见杨时、游酢对老师的尊重,对知识的渴求。
程门立雪程门立雪之日,杨时已经做了官,但他秉承“仕而优则学”的古训,一心求知,没有一丝当官的架子。为官者尚且勤学不辍,我们普通人哪里敢不用功读书呢?苏章求为学问之道,不惜千里迢迢追寻老师,终于学有所成。今天读书人端坐窗明几净的教室,又有图书馆、网络可以查阅资料,出门求学有车可乘飞机可坐,千里万里之遥不费时也不费力,又有什么理由不专心求学呢?
尊师重教做老师的要努力做到大公无私,不谋一己私利,关心学生,尽心尽力地教育学生而不厌倦,对学生真正的负责,这才是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要尊敬师长,遵纪守法,勤奋好学,孜孜以求,发自内心地学知识、长见识,这才是学生的样子。
老师有老师的样子,学生有学生的样子,教育才是教育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