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呢跟大家简单讲讲我们的传统文化。说到中国的文化就必须要知道孔子!孔子的封号“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圣人”的具体含义。“大成”是说孔子的学问,“至圣”是说他的功绩,“先师”指孔子是中国第一位私人讲学的老师,“文宣王”是说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宣导者。孔庙:也叫文庙。每一处孔庙里面都有一块匾,上书“斯文在兹”,意思是这个文就在这里,孔子在这里,中国文化就在这里,孔子就是文的代表。古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为中国人指引了光明,这就是孔子的伟大。孔子是中国文化人格化的象征,孔子精神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古人每年会在春季二月、秋季十月、孔子诞辰三次祭孔。传薪书院开学也会祭孔。现今前三大孔庙分别是德阳第三大,北京第二大、山东曲阜第一大。俗话说“仁者寿也”,为何孔子只活了73岁。两个原因:一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只活了32岁,在孔子71岁时死掉了。这是对孔子的第一次打击,圣人忧道,因颜回之死象征道之不传也;二是鲁国西狩获麟却被猎人打死了,在孔子晚年听到此消息从马上跌下来大哭,七天七夜不省人事。这是对孔子第二次打击,圣人为天下苍生忧,因麒麟出现代表太平盛世征兆可却被扼杀了。这两次打击缩短了孔子寿命。
那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又是怎么回事呢?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宋朝大学者朱熹,其认为儒家经典浩如烟海,于是把《论语》、《孟子》、《礼记》里的《大学》、《中庸》两篇文章抽出作为四书,易于读书人把握儒家精神。这四部书文字少见效快,因此朱熹以四书作为儒家读书的总纲目,其专门为四书做了注解,称为“四书章句集注”。对《大学》、《中庸》的注解称“章句”,即将一篇文章分为数章然后对每一章每一句注解;对《论语》、《孟子》称“集注”,即将前人注解汇集编在相应句子下,并写下自己注解。
今人读《论语》要领会圣人的微言大义,最好最便捷的参考就是朱熹的该注本,超过汉朝、宋朝、清朝的三大著名的注解《论语》的书籍成果。经典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它所具有的深度、广度与永恒性上。深度指经典有认识社会人生、把握宇宙规律的深刻性;广度指凡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能在经典中找到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永恒性是指经典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人读了经典都会觉得有价值。经典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
《左传》里讲人生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圣贤是能够立德、立功、立言的人。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都是中国的圣贤。伏羲画八卦,建立了中国特有的符号系统;炎帝播百谷,创立了农耕文明;黄帝则制定了中华民族的衣冠文物制度;尧舜开创了中华历史上最早的盛世;大禹治洪水,将天下分成九州;商汤推翻暴君夏桀,文王武王推翻暴君商纣,周公制礼作乐教化百姓,使中华民族成为千古礼仪之邦,这些都是立德又立功的圣王。孔子修诗书、正礼乐、赞易传、著春秋,总结了几千年前的历史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以后几千年思想文化的根基;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思想,著《孟子》七篇,影响深远。
孔孟是立德又立言的圣人。圣和贤的区别是:有全德者为圣,某方面的德突出者为贤。比如:造字始祖仓颉、商汤的大臣伊尹、孔子的弟子子贡、子夏、子路等都是贤人。“读书志在圣贤”,中国是圣贤崇拜。圣贤中有大圣大贤,有中圣中贤,有小圣小贤,只要尽自己的努力,每个人都可做圣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高在哪里,就高在读书人的理想上,读书人的追求是要做圣贤的。
《论语》中只有三个人才称“子”。凡是“子曰”都是指孔子说的,另外两个称子的一个叫有子,一个叫曾子(曾参)。因为相传《论语》主要是有子和曾子的弟子整理出来的,所以弟子们把他们的老师也称作子,而其他师叔们只能叫子什么的。不是所有人都能称子的,要有崇高的道德境界、深厚的学问才能称子。曾子是孔子的弟子里面年龄最小的一个,他比孔子小四十六岁,最后传孔子道的人就是曾子,著书《大学》《孝经》,后世儒家尊为“宗圣”。孔子临终前把自己的孙子子思托付给曾子教习,曾子上承孔子、下传子思,孟子又学于“子思之门人”。孟子把儒学发扬光大,到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入学成为国学。时至今日儒家文化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以至于全世界重大影响,曾子开拓作用功不可没。
学习经典,做到知行合一;
解行相应,做到演绎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