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张彧张梦月共享联盟上城站方汇李凌婧
一条老街,怎样讲出新故事?
过去20年间,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一直在回答这个问题。
10月17日晚的上城区宋韵流动,清河坊里举行了开街二十周年的主题活动暨宋韵文化项目发布会。
从年启动保护性改造建设到年10月18日开街以来,已被列为“首批省级高品质步行街”的清河坊已成为“杭州人常来,外地人必到”的打卡点。22万平方米的街区,每年接待近万人次游客,先后荣获了10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
而在17日的发布会上,这条老街又亮出了新的目标:“十四五”期间,上城要在清河坊做好“宋韵文化五大工程”、启动“千百乡村传统匠人孵化基地”。
从南宋时期的商贾云集之地,到现如今杭州保护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清河坊20年的发展之路,能为杭州乃至浙江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传承宋韵文化,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20年间三动“大手术”
清河坊为什么那么“爱折腾”
在17日晚的活动仪式上,有一个视频环节“故事感”特别足,一批二十年来陪伴着清河坊建设发展而成长的建设管理者、商户、匠人和艺人在镜头那一端讲述自己与清河坊之间的故事。
这些故事,都是这条老街历史中的生动注解。回头看一看这条老街二十载的蝶变史,就会发现清河坊从来都是一个“爱折腾”的性子,20年间一共动过三次“大手术”——
第一次是年启动的保护性改造建设,改造后的河坊街将街巷边林立的文保、历保建筑变成了“风景”,很好地展现了“老底子”杭州的市井风貌,成了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历史文化街。
而年,南宋御街正式开街,则是第二次“大手术”。至此,清河坊“两条主街十字交叉”的核心骨架由此定型。“骨架”定型后,怎样让宋韵文化从历史长河中“走出来”成了摆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去年,清河坊再次迎来转型提升的契机,结合首批省级高品质步行街创建,清河坊街区以宋韵文化为锚点,系统性地对街区城市景观、公益性文化场馆、商业业态以及智慧化运用等方面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升级。
南宋书房
从抢救性修复到颠覆性重塑,从起初的仿古式有机更新到如今的内涵式品质发展,三次“大手术”虽然时间目的规模不尽相同,但锚定的目标却都是一致的:回归文化原点,做足特色、放大自身的优势。
“清河坊的20年,其实可以看做是上城打造自己文化金名片的缩影和代表。”在杭州历史学会副会长仲向平看来,杭州作为南宋古都,历史遗迹十分丰富,但大部分遗存都深埋于地下,人们只能从文献记载中略知一二。但20年来,河坊街“修旧如旧”,不仅创造了城市旧城修复中的“河坊街”模式,还成为了一处市民游客望得见、摸得着、走得进的历保地标建筑,为还原真实的南宋市井风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借鉴意义。
望仙阁
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怎么“动手术”,清河坊街区始终保留着南宋延续至今的市井生活和邻里空间格局,留存着杭州最多的老字号企业。最能体现宋韵市井文化的“琴棋书画诗酒茶”,在粉墙黛瓦的移步换景中总能找到“落脚点”。
而不断夯实的“文化根基”也在同时反哺整个街区的“活力”:近三年来,街区年均接待游客多万人次,带动消费30.3亿元。
“这就是我们的根,清河坊主动抢抓新经济、新业态的‘风口’,但文化的底蕴才是一切发展的内核。”杭州市清河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游文程觉得,老街区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升级,才能在历史的痕迹中迸发新的活力。
持续留住老味道,最大程度还原宋韵风情,正是清河坊街区用了20年总结出来的“人气密码”。
起步很高的“老街区”
如何跟上时代的“风口”
清河坊同样也有成长的烦恼。
它的起步很高——开街几年后,它成为国内首个4A级历史文化街区。但近年来,这条老街也体会到了“后起之秀”的压力——
西安大唐不夜城凭借“不倒翁小姐姐”出圈,吸引全国各地游客一睹其芳容;重庆洪崖洞景区有着“千与千寻奇幻之镇”名号,一张“宫崎骏电影IP”让大家争相去打卡……国内不少网红历史文化街区借力互联网时代的“爆点”弯道超车,一度将清河坊这一老牌街区甩在身后。
“一方面,这些街区和景点都在不断地求生求变,另一方面,它们的传播力比我们要强,清河坊的品牌传播更多的是依赖于表演、展览、节展、论坛等线下传统路径,导致覆盖率不高,比较难‘出圈’。”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痛定思痛后的清河坊,对自己的软肋有着清醒的认识。
浙江省提出,打造宋韵文化金名片,落脚在转化,必须加速各类文化资源和宋韵文化的融合互进。
对于上城区来说,这一次“宋韵文化”的风口,就是一次文旅资源融合“再加速”的契机。如何做到这一点,区委书记刘颖就曾表示,要以更高战略眼光和全局视野深刻把握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机遇。
文旅融合,不仅仅是文化与旅游的物理叠加,更是一场历史文明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化学反应。
五柳巷
正因如此,从今年开始,握有一把好牌的上城区就早已开始谋篇布局:清河坊、南宋御街、五柳巷、徳寿宫遗址、海塘遗址、皋亭山观桃园,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宋韵文化”标识点都在同步升级打造之中。
而上城在清河坊上的花费的落笔尤其精细:今年一共召开了全区级的现场会议30余次;为了办好这场“生日宴”,区委区政府的主要领导更是多次实地调研,提问题磨方案。仅整体活动方案就先后进行20余次修改。
志在“高水平打造宋韵文化传承展示中心”的上城区,为何如此看重“清河坊”?
在17日的发布会上,答案呼之欲出。上城区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20岁的清河坊,要以更年轻的姿态奔跑起来。第一步就是要在做强文化消费体验上提升能级,高品质展示宋韵文化在共富实践中最生动的“窗口”形象。
就在这个月,围绕清河坊首创的“御见宋韵”沉浸式剧本体验风靡杭城;鼓楼“宋韵国风音乐角”日均吸引游客达-人次……
南宋瓦肆
这样的潮流文化业态,今后会越来越多。不难看出,清河坊正在向年轻群体靠近,希望能通过培育、引进宋韵主题国风音乐、剧场、剧本杀等精品文化体验项目,借力这群走在时代最前沿的人,将宋韵文化传播出去。
直播、短视频等能让“老街区”快速跟上时代“风口”的传播手段,清河坊也将用起来。基于现有的宋韵文化节、吴山庙会等线下阵地,通过“云端”立体式传播矩阵,提高宋韵品牌影响力,让清河坊成为宋韵文化品牌的策源地。
在仲向平看来,清河坊不是“以古怀古”,而应该“以古焕新”。以宋韵为载体,支撑着通往未来的、自信昂扬的、令人振奋的文化道路。“用宋韵文化成为杭州重要的兴奋点和创新点,让文化深入千家万户,成为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清河坊再升级
如何让宋韵文化“飞入平常百姓家”
“浙江宋韵看杭州,杭州宋韵看上城。”在一个月前,上城区举行的思想理论和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区委书记刘颖就已经为上城在全省宋韵文化传播体系中的作用做了清晰的自我定位。
在他看来,新上城能否在新的赶考路上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文化理论的深刻认识、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对推进文化建设的工作力度。
让千年宋韵“流动”起来,不止需要静态的遗址和展示,更要有可见、可感的动态传播载体。
这样的理念,置于清河坊的未来蓝图之中清晰可见,比如在最新启动的“宋韵文化五大工程”中,上城就计划从研学游、微展示、文创产品、文艺精品、品牌传播等方面,共同去塑造宋韵文化“大IP”。
走近宋韵,首先要读懂宋韵。围绕街区的历史遗迹、民俗文化、非遗技艺、宋式生活美学等内容,清河坊开辟了一系列研学、体验项目。
“我们请专家学者带队深入讲解,让市民游客了解历史、感知文化、亲身体会,这不是走马观花的景点打卡,而是和宋韵文化的亲密接触。”杭州清河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谢林挺说,比起建房子立项目,厘清“文化家底”、增加“现实体验”才是他们最看重的。
而像这样的研学体验,在国内众多历史文化街区正在风靡推广。比如前不久,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被认定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宋韵文化的“入脑入心”,同样离不开微展厅集群,而这因地制宜的一步背后,藏着“谋定而动”的故事背景。“现在大家都提倡打造宋韵文化博物馆,我们也曾考虑过是不是造一个大型的博物馆。但真正的大型博物馆要求很高,所以我们基于街区现状推出的展览馆、博物馆、艺术馆等微展厅,能让游客有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体验。”谢林挺说。
已经提上日程的有张小泉剪刀博物馆、南宋御酒博物馆等,这些微展厅将集合民间收藏资源,结合建筑特色提升改造,并加入AR、VR等现代展示技术。
宋韵文化要“飞入平常百姓家”,文创IP是有力抓手。如果你去过西安,会对这座城市的吉祥物“唐宝”“唐妞”印象深刻,而这正是文创IP魅力所在。
此前,清河坊已有十多家企业参与百余种宋韵文创产品开发,但相对来说较为“零敲碎打”。据悉,接下来街区将推出“官方版”文创产品,强调特色鲜明、辨识度高、受众面广,立足宋韵主题开发、运营,为清河坊“代言”。
谢林挺还透露,塑造文化“大IP”或将“跳出街区看宋韵”。进一步利用街区和孔庙、德寿宫遗址公园等周边历史遗存关系,形成资源整合联动。
一条老街在20年后,重回文化原点。这块上城区着力打造的“宋韵文化”重要高地,究竟能否成为浙江打造历史街区的“样本间”,为宋韵文化的“浙江制造”打个样,我们拭目以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