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哭出江山刘邦也如此,项羽惨遭肢解,刘

郑华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etbdf/

刘邦、刘备不仅血脉相同,做派也相似,在史书上的描述也基本相同。

皆为少年浪荡子,中青年有所求,最后成就大业,唯一区别可能是。

一个三分天下,一个一统江山。

观刘邦刘备行事也非常相似,都是出生平民,却善于纳才从善如流,进而成就大事。

人常言,刘备天下是哭出来的,这当然是受演义影响,不过刘备爱哭善哭因是真事。

至于这善哭优点从何而来,窃以为,是学习刘邦的做派而已。

想当年刘邦也因为一哭得了天下士子心,进而坐稳了天下。

(会哭没啥不好)

这故事如何要从垓下之战说起。

公元前年,四面楚歌的霸王项羽,陷入人生绝境,战无不胜的战神,前有十多万大军包围,身后却仅有28骑追随。这种境况,无疑是死地。

可项羽依然豪气干云,率仅有的28骑,在万军中杀戮不断,还不忘回头对部下说: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说完这话后,跟随的骑兵,也奋起余勇,四面突围。

无法想象如此绝境,项羽是如何斩将杀敌的,瞋目嗜人的项羽,在人生最后一刻,依旧让敌手胆寒,也让部下敬佩,不愧无双霸者!

(项羽霸者无双)

只是再强悍的人,也有体力极限,在单人独剑杀一百多汉军后,项羽已精疲力尽。

用迷离的双眼,看着前方一骑出现,项羽笑了,因为故人来。

这人就是负责追击项羽的吕马童,面对项羽笑问打招呼!

吕马童并没应答,而是回顾上司王翳说:此人项羽也。

其实他不用说,所有人都知道,如此豪勇之人,不是项羽又是谁?

这时面对乌泱泱大军,项羽说: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言毕,自刎乌江!

这话也成项羽遗言,吾为若德就是告知吕马童,这份功业就给你,就当成全故人了。

眼战神逝去,无数踌躇不前的汉军将士跃跃欲试。尸体值万户侯啊,一群人为了项羽尸身大打出手,甚至自相残杀,再次验证了权欲动人心。

(项羽不通人心)

而这,就是项羽和刘邦最大区别,人心把控!

试问刘邦不说杀项羽封万户,又有多少人悍不畏死咧?

争斗过后胜出者有五人之多,王翳取羽头,吕马童、杨喜、吕胜、杨武则各取羽肢。

而这五人后续也如愿以偿得以封侯,只不过一份功劳五个人分,最后都成了户侯,刘邦做生意,真精明。至于这五人后续家族如何?当是杨喜后人最牛,当然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乌江之畔,拒绝渡江的项羽,用自杀成仁保全自己最后的骄傲,也践行了和部将同生共死的誓言。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大丈夫壮行如此,无论做过何事,又何忍苛责?

天下也因项羽之死,即将尘埃落定。

志得意满的刘邦开始收获胜利果实,一路南下楚地皆平,可在平定后,放眼全国却有一地依旧不服。

那就是圣人之乡鲁地。

引发圣人之乡不服的原因也很简单!

(曲阜三孔)

孔庙在侧,孔林影动,孔府长存,这三孔之乡,是属于读书人的气节之地。鲁地之人深得儒家精意,也懂知恩图报,当时的读书人或许迂腐却从不缺少气节。

他们终于项羽,就如怀着“忠臣不事二主”这样的心态。

这就让刘邦为难了,一开始刘邦想率军平定鲁地,可士林影响和舆论,让刘邦为难。

平民百姓好忽悠,一个约法三章就能让他们喜笑颜开,这读书人可不好忽悠。

咋办?刘邦左思右想,决定演一场戏中戏。

在到达鲁地后,他先是将项羽头颅给鲁地之人看,言外之意是,这项羽已死的不能在死了,你们如此负隅顽抗是自取灭亡。

这算敲山震虎策。

敲山震虎后,刘邦又对鲁地人说,自己绝不会侮辱项羽名誉,将按王侯之礼安葬之。

这即是示弱以强,也是表态,更是给死硬的读书人台阶下。

眼看刘邦如此言语,知道硬抗不行的鲁人,在收获尊重后,也屈服了,他们大开城门让刘邦入城。但鲁地之人,虽口服却不一定心服,这刘邦当然心知肚明。

如何让他们心服,成了刘邦考量的问题,读书人不心服,那是要出乱子的,容不得刘邦不慎重。

(没人比刘邦务实)

为此,刘邦又给自己加了一出戏。

在进入鲁地后,先给鲁公郑重行礼,表达对天下读书人的敬重。随后又安排将项羽尸体缝合风光大葬,这是解鲁地人的心结。最后又宣布,项羽所有亲属皆不得擅杀,并将项羽那反骨仔叔叔项伯还有剩余亲属封侯,并赐刘姓。这是寓意刘项一家亲。

说实话有点秀过头了,可小国不错!

一连串套路弄下来,刘邦还嫌不够,于是在面对项羽尸体时,居然当着所有人面,亲为项羽送行,送行不说,还边走边哭,哭到伤心处,几乎不可自抑,痛苦失声。

哭的那个肝肠寸断,引闻者落泪,听者致哀。

一时间全城皆哭,无数人都心有戚戚,生出同理之心,刘邦也收获了他们的信任,圆满完成了这场演出。

(刘邦)

话说刘邦如此做派到底为哪般?他是真哭项羽吗?

我看不见得,他哭也许却有真情实感,毕竟他们也是曾经的结义兄弟战友,刘邦都曾大言不惭的说。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这父母之命都连在了一起,说完全不伤心有点过分,说太过伤心有点虚伪。

刘邦哭项羽,更多是为了达成政治目的。

就如我前文所言,刘邦哭泣,是为了收服天下士子之心,而士子最集中供的鲁地,是必须要攻克的难关。

士子士子,在春秋战国时代,都是有气节,有知识,有勇气的人尖。

这群人善于纵横捭阖,善于阴谋诡计,善于谋划攻伐,如果他们不归附无疑是王朝定时炸弹。

这教训前车之鉴不远,刘邦身边的韩信也好,张良也罢都是士子的代表。

用一场演出和加戏能缓和矛盾,何乐而不为?

(韩信也为落魄士子出生)

做完这一切,缓和了士子关系后,刘邦后续还有一系列政治谋划。

为了迎合士子阶级晋升之路的需要,他反思秦始皇大一统的弊端,让新生的汉朝成郡国制国家,郡县诸侯国并举。

有能力的士子可以去诸侯国成幕僚,不至成动乱根源。

他自己也重用了不少士子,对他们的意见很是重视,一改之前习惯往儒生帽子里尿尿毛病,甚至在儒生建议下,改革了礼仪制度。

这一切,都是给士子和儒生的怀柔政策,相对于焚书坑儒的秦始皇而言,那时的刘邦在士子阶级中的形象绝对要好上不少!

为安其民,而约法三章,废酷法,收万民心。。

为稳其国,而致敬鲁公,哭项羽,收士子心。

刘邦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务实主义者,在他看来什么原则也好,道义也好,都是摆设,手腕才最重要。

手腕当然包括哭泣,如果哭能让江山安稳社稷大治,哭有啥不好的?

于是刘邦哭出了年江山,直到不肖子孙弄出“党禁”得罪士人后,汉朝才灭亡。

刘备则充分学习刘邦精髓,用哭弄了出三分天下,延续了汉朝40多年寿数。

由此可见,这世间成大事者,除大智,大勇外,不要脸也是必要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