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孔庙 >> 孔庙介绍 >> 腾冲的自我介绍二

腾冲的自我介绍二

腾冲人的家国情怀

“少一粒粮食,丢一寸国土”

数百年来,儒家思想一直是腾冲人文精神的主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理念深深扎根于腾冲人的血脉之中,成为腾冲大地上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培育和影响了一代代腾冲人励志革新、探索追求,体现了不同时代的腾冲人价值观,是当今腾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精神财富。

年5月,中国远征军打响了腾冲反攻战。日军在败退前,将所有粮库的多万斤粮食全部烧毁。为支援部队,抗日县长张问德动员上万民夫越过高黎贡山,跨过怒江,运送粮食。无数运粮人饿死在运粮的路上,因为他们明白:“少一粒粮食,丢一寸国土”。

崇文尚教的腾冲人

拥有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

腾冲素有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素以“知书达理”为荣,文化渊源极深而泽被极广,可谓书香氤氲,人才辈出之地。

明有胡氏兄弟“双进士”之佳话;清有寸开泰、尹艺等之诗文;到近代,更是群星灿烂,张文光、李根源、李曰垓、张天放、张问德、艾思奇、寸树声……这一连串掷地有声的名字,无不让人肃然起敬。

明代以后,由于屯田制的实行,吴楚川赣军民大量进入腾冲,将内地崇文尚教的传统亦带入腾冲,并代代相袭。随着三征麓川的胜利,腾冲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发展的时期,于成化七年()开办黉学,二十一年建成庙学,明清两代考中举人六十二名,进士五名。

很早便修筑起了文笔塔、文昌宫、孔庙等文教场所,并修筑起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还博得了“文献之邦”的美名。

包容的腾冲人

在江南水乡里看尽欧式、东南亚建筑风格

腾冲容得下25个少数民族,容得下数十种中原的非遗文化,容得下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甚至在我看来,这种包容近乎贪婪,这种贪婪,在和顺古镇的寸氏宗祠体现得淋漓尽致:大门是三道罗马式的拱门,三道拱门下的装饰是地道中式扇形图案,顶门中的还融入了东南亚的装饰风格,正中拱形门洞上面提有中式蓝色楷书:“寸氏宗祠”。

门两旁的粉墙黛瓦又是传统的徽派建筑,门前月台两侧还立着一对中国特有的石标杆,每根标杆上各有两个斗,标志着族中出过进士。奇妙的是,它又融合得那么和谐。

走向世界的腾冲人

去缅甸,你得会腾冲话

外地人喜欢走进来,但腾冲的人喜欢走出去。

千年丝路和茶马古道更是带动了大批腾冲人走夷方,不仅促进了汉文化与马帮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异域文化相互融合,更形成了以开放、包容为基本特征的腾越文化,推动腾冲千百年来对外开放的脚步。早在明代便有人开始“走夷方”,全市外籍华人分布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有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多达35万人。

华侨们赚了钱,回来继续搞家乡建设,修筑起益群中学、担负着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使命,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华侨们捐款,捐飞机。援助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基础。

如今,在缅甸及一些国家,中国人去到那边,他们相互交流的语言都是腾冲话。

浪漫的腾冲人

为妻造亭,免受日晒雨淋

光绪年间,从缅甸经商归来的寸位中先生,遇上去河边洗衣的老婆和邻居,看着眼前这位被烈日晒得黑瘦的妻子,寸老先生十分难过。于是,他聘人以重金在尹家巷河边打造了一座洗衣亭,以求让妻子和别的妇女们可以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在相对阴凉的环境下洗衣、洗菜。

很快,和顺人便一个人或三两相邀凑份,备料请工,在河上铺石修亭。天长日久,这一路小河上便有了大大小小的洗衣亭。因此,当地人也都亲切地把这些亭子称作是“爱妻亭”。

和顺女人们烹煮佳肴、操持家务,照顾年迈的长辈与稚嫩的孩子,为家庭付出爱和心血,用勤劳换来家庭和睦。她们把家里打理地井井有条,让男人可以放心地在外面打拼事业。可以说,一座座洗衣亭见证着和顺女人的一生,也见证了那些相约白头的坚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6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