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的那些石雕艺术,美

国子监位于北京东城区国子监街(旧名成贤街)15号,是元、明、清三代北京地区的国立最高学府。国子监是现存中国古代最高的学府,是中国儒家学说文化发展的标志性建筑。

我国很早就有国家办学的传统。最早的大学称之为太学,太学之制起于西汉,太学是针对蒙学而来的,最早蒙学学完以后,就可以进入到太学学习,当然,能进入太学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为官宦之家。到晋代,太学更名为国子学,国子从字面意思理解:为国家栋梁之子,这些人学习的是辅助君主的治国之道。唐贞观五年(年)在西京(今长安)设立国子监,这是国子监名称的由来。元大都建成后,于元至元二十四年(年)在崇仁门(今东直门)内开始设置国子学,大德六年(年)在旧枢密院址创建孔庙,大德十年(年)在孔庙西侧建国子监新址,两年后建成,它是根据“左庙右学”的礼制设计建造的。

北京国子监

国子监在元、明、清三代屡经修葺、扩充和改建,规制渐趋完备。元皇庆二年(年)在国子监内添建崇文阁。明正统元年(年),李贤向英宗建议重修国子监,正统九年(年)完工,嘉靖七年(年)添建了敬一亭。明代早期的国子监建置还较朴素,到了万历二十八年(年)才和孔庙同时换上了青琉璃瓦。清乾隆二年(年)又将瓦顶换成黄琉璃瓦,乾隆四十九年(年)依古制建成了“辟雍泮水”,至此时可以说“规制大备”了。

在国子监街的东西入口处和国子监门前左右方各有一座两柱三楼式的过街牌楼,街口牌楼额书“成贤街”,门前牌楼额书“国子监”,太学门前,一座高大的石质琉璃牌坊,石料加工的牌坊结构牢固,风采依旧,古朴典雅,搭配琉璃瓦和琉璃贴片,让整个牌坊呈现黄绿交错的视觉差,色彩绚丽,工艺精美,展示明清时期中国古石牌坊的艺术。正反两面匾额分别书写“圜桥教泽”、“学海节观”两句话,传说是乾隆皇帝亲笔书写,这也是中国唯一一座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这些也是北京内城目前仅存的四座古代过街牌楼。

国子监牌楼

国子监坐北朝南,平面呈南北向的长方形。正门及二门各三间,正间为实拼大门两扇。正门悬匾“集贤门”,二门悬匾“太学门”,两座门之间由院墙及东西配庑组成第一进院落,院内左右各有四方形盝顶井亭一座,东面有持敬门与孔庙相通。太学门内为第二进院落,迎门为一座四柱七楼黄绿琉璃砖牌坊,三座正楼为黄琉璃筒瓦歇山顶,白石雕花券门。琉璃坊左右各有碑亭两座。坊后即国子监的主体建筑——辟雍。

辟雍是一座方形大殿,黄琉璃筒瓦重檐四角攒尖顶,镏金宝顶,上檐有单翘重昂七踩斗拱,面阔三间,带内外回廊,和玺彩画。殿外四周围绕着圆形的泮池,四座平桥通向辟雍的四门,泮池内外及桥两侧均以石护栏围绕。辟雍的后面是国子监的藏书之所——,是明永乐年间在元代崇文阁的基础上改建的,面阔七间,带东西耳房各三间,灰筒瓦悬山顶,旋子彩画。在辟雍未添建前,皇帝来国子监讲学时,即在此设座。在这进院落中有东西配庑各三十三间,即“四厅六堂”。

“四厅六堂”为灰筒瓦硬山通脊式配庑,转角处与十间南庑连接于太学门两山。东西六堂内原有十三经刻石,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经刻石共六十三万余字,字迹工整,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因刊刻于乾隆年间,故又称乾隆石经。年修缮国子监时,将这批石经迁移到国子监和孔庙之间的夹道内。

彝伦堂后檐外为一单独院落,正面是一座灰筒瓦悬山顶的棂星门,单翘重昂七踩斗拱。门内北房五间,重昂五踩斗栱,灰筒瓦单檐歇山顶,正间悬挂红地金边陡匾,直书“敬一亭”,四周有院墙围绕。敬一亭是国子监的办公处所。

在国子监有一墙之隔的孔庙,是中国除了山东孔庙,第二大的孔庙建筑,其主体建筑包括了: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等四个部分,其中大成殿是孔庙主要部分,这里入门处有台阶,在台阶的中间,有一面龙壁倾斜而上,仿佛一幅立体的画面铺在地上,其中的图案因为年月而渐显模糊,但是其中的形状,龙纹还是依稀可见。

孔庙内还有一座石材雕刻出的石雕孔子雕像,人像约3米高,石像采用圆雕工艺加工,雕刻的孔子神采奕奕,年纪苍老看似孱弱,但身躯笔直而立,展示的是一种中国古代文人的不屈,不折的高贵品质和气节。面容和善而朴实,逼真度非常高,让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感,不得不佩服中国石雕匠人对艺术的把握能力。

国子监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古代高等学府,不但培养了大批国内各民族的人才,而且接待高丽、暹罗、俄罗斯的留学生就学,成为国内外人才荟萃之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6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