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去了好几次了,总想拜谒读书人心里的圣地—国子监和孔庙,总是没能如愿。还有一次,找了半天没找到,很失望的回酒店了。这一次总算如愿了,
周日,女儿女婿提出我们去孔庙和国子监转转,带外孙去沾沾孔圣人的文气,拜拜先师。到了地方后才知道,上次我自己来的时候已经到了国子监的门前却错过了。国子监和孔庙在雍和宫附近,相距不过一箭之地,这个被历代文人视为圣地的地方,如今看起来却令人神伤。
雍和宫作为雍正皇帝登基前的王府和目前的宗教场所,被修葺的金碧辉煌,人流如织,香烟缭绕。门票大概是80元,而距此不远的国子监和孔庙,只有部分得到了修缮,门前冷落车马稀,诺大的两个院落不过有稀稀拉拉的几十个游人,殿宇失色门窗凋零,大群的乌鸦在松枝间盘旋,“哇、哇”的叫声显得苍凉。两个景点的门票加在一起才十六元,仍然很少有人问津。现在的人宁愿去烧香拜佛祈求神仙上帝,也不愿意到这斯文之地了。这使得自古以来就被披上神圣威严外衣的国子监和孔庙冷落寂寥。门前大街上约两米高的石碑上的御笔题字在夕阳下无奈的被灰尘蒙上了一层,碑上的字依稀可见“武官下马、文官下轿”。
国子监大街在雍和宫的西边,是一条东西向稍宽点的巷子,国子监和孔庙都坐北朝南,孔庙在东、国子监在西,其建筑风格与故宫相似。可能也是燕王定都北京以后建的。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不大会修建这些儒学殿堂的,他们是马上得天下的统治者,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不大会能看得起的。
北京的孔庙比曲阜的孔庙规模要小得多,那些殿、门、庙、碑、亭虽然早没有了往日的鲜亮,但却从骨子里透露出庄严和沧桑。现存前后两进院子,前院的苍松环绕着古碑,散落着各个朝代留下的御碑亭,整齐的排列着自元以来历次科举的状元碑。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字迹已经无法辨认。刻在石头上的历史也无法下来。我和女儿怀着崇敬的心情,匆匆浏览了大部分的状元碑,企图在上面寻找出家乡人的名字,可是很失望。管理方为了增加游人的兴趣,在一些历史名人所在的碑下面,又专门立一方小碑,介绍本科状元某某人,家乡何处,官至何职,有何奇闻等。在这些碑上面,看到了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张廷玉、林则徐、袁崇焕、曾国藩…,简直就是一部中国历史。后面的院落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大殿里气象森严,除了有孔子的牌位以外,还有孔子的几个弟子和孟子、董仲舒、朱熹等人的牌位。大殿的两侧则是儒学景点的石刻碑林。古代战火频繁,人们则选用了这个方法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孔庙西侧的国子监就是太学的所在地,太学相当于国家的最高学府,前后两进院子中间有一个象征龙门的牌坊,后院的大殿是皇帝讲学的地方,大殿被一周水池环绕着,现在已经辟为历代考试文化的展览厅。四周的座位太学生学习起居的房舍大都保存的比较完整,只是有点人去楼空、时空交错的感觉。部分房间被作为高考补习班的教室用,能在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来读书却是难得的,也寄托着一份跳龙门的美好期望吧。
时间过得很快,匆匆的在两个地方转了一圈,天就快黑了,看着寥寥的人群和空旷寂寞的大殿,心中一片凄凉的感觉,这曾经庄严肃穆的中华文化的殿堂被冷落很久了,是人们的思想出现了偏差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写到这里,想到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国子监管理部门准备把建国以来历届高考的各省状元勒石立碑,与古代的先贤们一起供人们瞻仰,一时舆论哗然。实际上,我认为这样做并不是人们对这座文化殿堂的态度由冷变暖,只是一种商业炒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