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茫然的心绪里,伤感的已不是那些凋残的东西,我已把那昙花一现的痕迹,埋藏在一个艳红的日子里。”(引自《电影评介》年第五期,9页)
年春,已经小有名气的青年演员黎静,在日记里写下了上面这段如诗一般、略显哀怨的文字。之所以产生如此复杂心绪,乃因当时由她主演、著名导演林农执导的影片《孔府秘事》,在经过前期试映并获得一众好评的情况下,遇到了荧屏之外的“横向干预”而被下令“封存”,暂缓上映,迄今仍然藏在深闺,未予示人。这次本可成为黎静演艺生涯闪光点的出镜,却以另外一种方式扭转了她的人生轨迹,不能不让人慨叹世事无常。自那以后,黎静逐渐从台前走向幕后,慢慢淡出公众视野,以致当我们今天试图追寻她的踪迹时,所能得到的也只是一些残缺片段。
《孔府秘事》海报那么,《孔府秘事》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为何它会成为一部有“问题”的影片?导致它临盆流产的原因又有哪些?时间过去了三十多年,无论当年参与拍演的亲历者,还是后来电影资料的整理者,均没有人去着意讲述这部影片的命运遭际。仿佛就是,曾经拍摄过,后来封存了,仅此而已。历史的细节被历史的结果掩盖起来,草率而蛮横。在电影史书写中,《孔府秘事》被定位成一部“历史题材的悲剧影片”,叙述了民国初年,孔子第七十六代嫡孙、衍圣公孔令贻(—)和继配陶氏、侧室王氏,为延续孔府香火而发生的一段往事,以及孔氏家族内部围绕继嗣问题而上演的争斗。该片“通过众多人物的活动,展现了鲜为人知的一部分孔府内宅生活、人事历史,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张子诚、杨扬主编:《中国百年艺术影片》,河北人民出版社年版,页)。
既为历史题材,则必有历史所本。事实上,早在年底,当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与前卫艺术中心筹备拍摄该片伊始,对它的描述就是要展现“中国封建社会号称‘天下第一家’的曲阜孔府的一段真实秘事”(《光明日报》年12月12月3日)。为此,剧组直接从孔府、孔庙、孔林取景,群众演员也尽量使用曾经为孔府服务的差役,道具、服装则一应来自府藏旧件。可以说,“真实性”是贯穿《孔府秘事》的一条核心原则,也是影片对外宣传时的一张亮眼名片。
这样的“剧设”并非没有道理,因为担纲此片编剧者正是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孙女孔德懋和她的女儿柯兰。孔德懋年生于孔府,出阁之前在府内生活了十七年,后与历史学家柯劭忞幼子柯昌汾结姻,移居北京太仆寺街。对昔日在孔府的这段生活经历,孔德懋存念于心,无时或忘。特别是在年夏,她受地方政府之邀,偕同柯兰重回阔别数十年的家乡曲阜,住进政府为她特意修葺一新的孔府庭院。睹物思人,感怀旧事,这次重访催生的一个直接结果,便是一本书的问世,即《孔府内宅轶事》。其后相继出现的《孔府秘事》影片“风波”、孔氏家族“争嫡”传闻等诸多事件,无不与这本书息息相关。因此,这也是一段关于书、影、人错杂相连的曲折故事。
《孔府内宅轶事》《孔府内宅轶事》里的文字,最早刊登于年1月“内部发行”的《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三辑,作者署名孔德懋。文中主要记述了孔德懋与同母之姊德齐、胞弟德成(—)的童年岁月,大半是其亲历亲闻的往事,但也不乏一些得自风传而未有确据的内容夹杂其间。次年3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孔府内宅轶事》单行本。全书约十一万字,结构、篇幅相较前述版本有了不小改动和扩充,尤其增加了一个足够吸引人的副标题——“孔子后裔的回忆”,意在向人们标示其记述内容之真实可信。按照柯兰所写“后记”,该书系她根据其母孔德懋的“回忆口述”而“整理写成”,为此她曾查阅大量孔府档案,访谈众多孔府旧人,力求“尊重历史,反映历史真实”。出版前夕,《读书》杂志(年第一期)以书讯形式对其作了简要评介。若从严格的口述史学规范去看,孔德懋、柯兰母女并没有明确区分她们在《孔府内宅轶事》文本生成过程中所分担的角色,也没有留下可供今人查核的影音资料或访谈记录,甚至模糊了应有的版权概念,以致经此“合作”产生的口述回忆在广博读者眼球的同时,也招引了其后不同程度的批评之声。时隔近四十年,笔者做出这样的评语,绝非苛责或指摘两位老人,而是想从学术层面指出,这本动辄宣称“真实”的著作,却经常因其内容存在“失实”而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