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孔庙 >> 孔庙图片 >> 游孔庙有感

游孔庙有感

我在正月初三走亲戚路过曲阜,参观游览了孔庙。走过苍翠古老的柏树神道,穿过一道道古朴庄严的大门,不论是弘道门里的历代皇帝的经文石碑,还是大成殿廊柱上据说代表尊贵的九龙浮雕,还是最后隔着护栏看大成殿里的圣贤塑像,只是跟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偶尔听到导游解说的孔庙曾经的庄严和尊贵,似懂非懂,凑热闹看风景罢了。作为人文历史景观,的确是看景不如听景。没有导游解说,很难看懂一个个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寓意。小朋友拍于大成殿东侧所以,我只能叫做参观游览,不能叫做拜孔。大成殿前的祈福敬香仪式,还是给我了深刻触动。看那神情肃穆,内心虔诚的三口之家,在司礼人的朗声主持下,先整理衣冠,面向大成至圣先师,心怀城敬,礼拜三鞠躬。一拜家庭幸福,家长事业顺利,二拜学子勤学向上,金榜题名;三拜礼敬先师,前程似锦。最后上香,不再点燃,直接摆放在香台案几上。所以,我发在朋友圈的几张照片,题图是“祈福孔庙”,也祈愿家庭幸福,孩子学业有成。新年祈福,是我们国人的传统。至于烧香磕头,见神就拜,这是要让人笑话的。最起码,我应该明白,我拜的神是谁?我的内心是不是有诚意?古人还有祭拜之前的斋戒、沐浴、净手,这都是为了放空自己的内心,放下过去的种种不敬和错误的执念,然后把自己新年的愿望,把自己的心里话,讲给面前神位之上的圣贤听,这样才可能和祈福发生连接。我想起《论语》里的这句话,“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就话的关键,就是“如在”二字,我所敬爱的,思念的,祈祷的,都如在眼前。必须,诚实和恭敬的,真实面对自己,反省自己,听从自己良知的呼唤,修身齐家,敬天时,拜地利,感恩亲人养育。所以,不必一定要到庙宇,在自己家里,在村外田野上,在生活的每一个当下时刻,不论造次忙碌,还是颠沛慌张,都要镇静下来,默念自己人生的初心——我要好好的,为了家人幸福,为了我的梦想,我都不忘记,不懈怠,不抱怨,不迁怒,努力向前。昨天我听孟子课,老师说,《陆九渊集》有一句话:“朱济道力称赞文王。谓曰:‘文王不可轻赞,须是识得文王,方可称赞。’朱济道是陆九渊的一个学生,多次称赞周文王。陆九渊告诉他,你不要那么轻易的赞颂某个人作为你的偶像,你必须是真正懂得了,领悟了,才可以去赞颂。这句话,可谓一针见血,心愿,也同样不可以轻易的顺口去说说,轻易的磕头下跪,一点用没有。《论语》里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孔夫子也很讨厌见神就跪的人。这对我们也是提醒。这些年以来复兴传统文化,我也读孔孟好几年了,我有一段时间,也是天天在村群里发一些敬孔的文字,我做的确还很不够。陆九渊这句话是对我就像棒喝一样,我们在没有真正已经立志、诚心的学习了之前去称赞孔孟,实际上没有太大的意义,相信是迷信,不相信也是迷信。“须是识得文王,方可称赞。”识得文王,就是我们首先在学习开始之前要认识这些圣贤的德行。宋儒是怎么开始为学的呢?要首先去寻找“孔颜之乐”,体会认识孔子颜回的德行,体贴他们的为学、乐处、境界,通过什么去体贴?通过他们留下来的经典,读《论语》里的话,体会他们的行状,识得孔颜,方可称赞,这个情况下的相信才是笃信,才是真信。夫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何等气象。孟子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是何等力量。识得性善,做到诚敬,才是看到了自己的本心。不能见性,所见都是妄想。求仁得仁的过程。行其庭先生的《孟子讲义》里,以自己8岁时为在田地里忙碌的父母做熟一顿饭,用育苗、插秧、春种秋收,这个过程中农人的不辞劳苦,来比喻“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功夫,真切,用情用心,感人肺腑,原来为学、为人、做事,都是如是,这样按部就班,平心静气,元亨利贞。愿新年,以此共勉。朱子《观心说》:静时涵养,已发之和具焉。动时省察,未发之中含焉。其中精义,学人宜仔细体会。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