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探秘古代中国最高学府新华社

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www.jpm.cn/article-123588-1.html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进行题为《为师之道:教师如何点亮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的分享演讲。新华社记者宋玉萌摄

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记者罗鑫宋玉萌)今年9月10日是中国第36个教师节。当天,来自多个学科的“教师团”来到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为现场师生和线上观众带来一场以“承师之美德传国之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分享沙龙活动。

“国子监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兼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跟随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讲解员陈宇彤和主持人来到国子监门前,大门的牌匾上,“集贤门”三个字格外醒目。

“集贤,意即聚集人才的地方。”陈宇彤说,“国子监有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是古代停放车马的地方,相当于现代的停车场。进入院落后东侧的持敬门进去就是孔庙。”

据介绍,中国古代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凡是学校都要建立孔庙,便于师生祭祀孔子。北京孔庙是元明清三朝皇家祭祀孔子的场所,在全国孔庙当中是规格最高的一所。学校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和十五都要组织学生祭祀孔子。

进入第二进院落就到达了辟雍殿前。据了解,周代时就出现了辟雍这种形制的建筑,往往建在湖中心的小岛上。“辟”是指宛若“玉璧”的水域,“雍”是指水中的高台。辟雍历史上是皇帝讲学的地方。

在巍峨的辟雍前,琴声悠扬。钢琴教师杨诉弹奏着曲目《春江花月夜》,拉开了文化沙龙活动序幕。

上海开放大学教授鲍鹏山以《论语》为例,进行了“青年人如何打开传统文化大门”的分享演讲。他说:“孔子是万世师表。《论语》相当于是他当时的教学笔记,这个笔记记录了孔子眼中‘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样的政治是理想的政治,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这是一本可以帮助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书,给予青年启迪。”

随后,北京理工大学教师刘晓蕾对谈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研究馆员孔喆。国子监的校长是怎样的人?生源来自哪里?学生们开展的体育活动是什么?……对于观众感到好奇的问题,孔喆一一回答。

北京理工大学教师刘晓蕾对谈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研究馆员孔喆。新华社记者罗鑫摄

被网友称为“当代鲁班”的阿木爷爷是一位木匠。他在现场展示了自己的一手绝活——无须螺丝、钉子、胶水就能完成的榫卯结构“鲁班凳”“小猪佩奇”。他说:“辟雍大殿采用的就是榫卯结构,它能很好地实现承重。”

“什么样的文化土壤就会开出怎样的花、结出怎样的果。对于信息化时代的孩子们,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很‘盛’,教师们要能‘接住’。”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说,教师节能在国子监开讲,感觉格外幸运和荣耀,在这里触摸先贤遗踪,更感觉重任在肩。

“北京是古城,也是历史文化名城,这是北京的特点和优势。发挥这个优势,关键就在于让古老的东西‘活’起来,让旧的东西‘新’起来。这样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沙龙活动,其实就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一种很好的尝试。未来可以多多开展类似体验活动,让人们亲近文物,让文物背后的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蒙曼说。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说,此次教师节活动是一次创新性转化。北京正积极推动文物的生活化和数字化,让文物走进人民群众生活,让人们感知文物之美,感受文物背后的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

现场,史家小学六年级的一位女同学观看完分享活动后说:“见到了平日里只能在电视和电脑上见到的‘网红’,感到非常开心。今天这场活动以新颖的方式感受古老的文化,感到受益匪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