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课从平板电脑游戏开始,还演起了情景剧;语文课跑去了曲阜的孔庙、南京的秦淮河和中华门;物理课上出现了四格漫画,主角是学生们喜欢的足球;高中地理课上唱起了《十年》,不过歌词被师生们改成了“热力环流”版……
一场课堂的变革,正悄悄地在杨浦区近百所中小学里发生。
02:28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在我国传统的课堂里,学生是纯粹的客体,授课方式主要是知识灌输,辅以大量刷题练习。然而,研究显示,这种重知识传授轻智慧养成的教育,尽管在学习成绩上可以获得不错的回报,却导致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不强,缺乏质疑精神,影响创新能力。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怎样才能启迪智慧、激发思维?经过第二轮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从年起,创智课堂在杨浦区应运而生。
“单向灌输”变为“合作探究”
代数、几何、函数……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学数学随着年级的提高,越来越枯燥艰深,大部分内容都是生活中用不上的。不过,同济初级中学刘扬老师给初三学生上的一堂数学课,却让人耳目一新。
图说:杨浦区鞍山实验中学初一(4)班的地理课上,平板电脑成为课堂互动的载体。新民晚报首席记者刘歆摄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是一个惊人的考古发现。”刘扬用PPT放映了一张瓷器图片:“考古学家在汉墓中,发现了一块圆形瓷器碎片,你能帮助考古学家将这个破损的瓷器复原成圆形吗?”
这个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刘老师又问:“其实,这个瓷器碎片只给出圆的一部分,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有同学答道:“弧形。”“好。把瓷器复原成圆形,就是要画出这条弧所在的圆。想一想,我们以前是怎么画圆的?”“那么,确定一个圆的关键问题是什么?”随着刘老师继续发问,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了。随后,课堂变成了探究活动的场所:学生分成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有的提出猜想,有的动手操作,一边交流一边探讨,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
杨浦区教育学院专家认为,这堂《圆的确定》的数学课,刘老师创设了一个“帮助考古学家复原瓷器碎片”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不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像这样变“单向灌输”为“合作探究”,在各中小学课堂都可以见到。
育鹰学校信息技术老师周璇在上《神奇的布尔运算》一课时,制作了微视频,设计了“自主探究”“火眼金睛”“脑洞大开”“各取所需”四个环节,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个性化作品的创作,最后推选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与交流。整个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学生们始终充满兴趣,相互探讨,相互帮助,学会解决问题。
一款《一梦周公》的文字游戏,把一群高一学生带入了西周时期。学生们四人一组,一边完成游戏通关,一边填写学习单,掌握了与西周有关的知识点,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兴致勃勃。编写这款游戏的是同济一附中历史老师陈文婷。陈文婷说,创智课堂致力于整合课堂、学校等正式学习环境与家庭、社区、科技馆、博物馆等校外非正式学习环境。而数字化的教育游戏,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学生可以在有网络的场所,用电脑、手机、移动设备进行学习。
课堂上,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使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动了起来,但背后却是教师更多的付出,多学科融合,学习前沿科技,了解重大新闻,制作微视频、游戏……他们在一堂课中,设计一个个的“创智点”,成为助推学生创生智慧的催化剂,使学生在智慧生成的过程中,学习方法和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实现转“知”为“智”。
图说: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机器人社团,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动手动脑。资料照片
“文化行走”开心却又烧脑
“为什么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只存在了多年,而柏拉图创办的雅典学院却存在了近0年?”这是控江中学一名高一学生提出的问题,立即引发了同伴们热烈的讨论。有意思的是,提问和讨论的地点是在从山东曲阜回来的大巴上。
控江中学的学生很开心,每年都有两次学校组织的游学机会,地点是国内的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时间是两到四天。而这游学,其实是语文教学的“行走课堂”,也是创智课堂的一个实践,从年起开展。
“行走课堂”主题结合高中语文教材确定,如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结合《论语》教学,目的地是嘉定孔庙和曲阜邹城,邹城是孔孟之乡;高一下学习鲁迅单元,课堂则搬到了上海的鲁迅故居和绍兴的鲁迅故里;高二上,在讲到苏轼单元时,学校组织学生去杭州“文化行走”;高二下学习《史记》,“行走课堂”的线路是徐州-安阳殷墟-洛阳-开封……
图说:结合语文课上所学,控江中学学生前往徐州狮子山楚王陵了解汉文化。资料照片
其实,“行走课堂”并不是旅游活动,而是精心设计的课程,有着具体的课程目标、主题、操作策略和评价方法。每一次游学都有好几个小课题,学生们必须要做一个“有方向的研究者”,四五人组成一个小组,出发之前要阅读大量资料,更要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并写出讲解词。每到一个参观点,组员就成了讲解员,每人讲五分钟,这是为了锻炼高中生的演讲能力。晚上回到住宿地,还要集中评议;返校后提交小论文,在校内公开展示。一次“行走课堂”走下来,同学们纷纷表示,并不像旅游观光那么轻松,而是很“烧脑”。
尽管“烧脑”,但却收获丰厚。去年1月,师生们来到曲阜,孔庙、孔府、孔林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由于准备充分,同学们在十三碑亭、杏坛、大成殿等地的讲解,富有历史和文化的魅力,此外,对于孔子在古代的地位、孔子思想的传播和误读也讲出了自己的看法。来到大成殿时,正赶上每天一次的祭祀表演,同学们看得十分投入,还对《论语》中的“八佾舞于庭,其可也”进行了讨论。
负责这一项目的控江中学语文老师冷海鹰说,行走课堂与传统课堂、阅读课堂,统称“三一课堂”。“三一课堂”试图构建一种多元复合的语文课程。游学是它的末端。作为行走式教学,把学习空间拓展到了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中。学习内容上,将前期在传统课堂中所学习的内容,在实际场景中寻找呼应和突破。学习形式上,则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倒逼他们活学活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行走课堂里,许多同学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朱辰赟同学在体会中写道:书本知识如同白米和白水,要经过亲身实践,加上深入思考,才会变成一坛美酒——文化。
“创智课堂”提升创新素养
创智课堂,让课堂充满了智慧思辨的魅力,也在无形中提升着孩子们的创新素养。
创智课堂从年起在22所学校进行试点,到年已覆盖杨浦区所有44所小学、36所初中、19所高中,全区名教师都接受了相关培训。老师们积极投入这一课堂变革之中,所有学科、所有年级都出现了大量富有特色的课堂实践,形成了多个创智课堂资源包、多个表现样例,连体育课、劳技课也都有了让人眼睛一亮的案例。
杨浦区教育学院“创智课堂”项目组负责人陆卫忠介绍说,为推广众多创智课堂成果,区教育局建设了一系列具有引领课堂变革功能的载体,包括教研联合体、学科高地、创新实验室、网络研训平台等在内的搭建了包括创智季、“创智云平台”、网上公益学堂等在内的区域推广平台。研究课题《区域推进“创智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获得年上海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在区域推进创智课堂建设的实践探索中,杨浦区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创新素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目前,学生的学习环境不断拓展,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激发。在上海市连续几年的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的调研中,杨浦区学生在“高层次思维能力指数”这一项目中表现进步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什么样的课堂是好的课堂?怎样建设好的课堂?杨浦区的探索给人以启示。
新民晚报记者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