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百科王智的“非一人生”
从年11岁收藏两分钱一本的“小人书”开始,王智与非遗文化已经携手走过四十多年岁月。
王智家里,有占满一整面墙的书柜,上面整齐罗列了他的两千余本藏书。从纸张发黄的上世纪出版的经典名著,到装帧精美的21世纪文学作品,从科学探秘题材的杂志,到介绍围棋技巧的攻略书,王智书房里藏着半个世纪的历史。
王智收藏的部分小人书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被思想禁锢已久的人们,疯狂遨游在知识海洋中,社会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在社会大背景影响下,11岁的王智对知识的渴求也愈发强烈。刚开始看不懂别的书,王智就从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通俗读物“小人书”开始学习。2分钱一本的“小人书”,打开了王智探索知识的大门。
“小人书”学名叫连环画,虽只有巴掌大小,却描绘了大千世界,由连续的画幅来描绘故事或人物传记。中国的连环画可以追溯到汉朝的画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画等,在马王堆汉墓的漆棺上就有用多幅图连续描绘的土伯吃蛇、羊骑飞鹤等故事。莫高窟的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壁画有《九色鹿本生》、《阁肉贸鸽图》等佛本生故事。
被“小人书”里奇妙世界所吸引的王智,童年许多个下午都是在“小人书”摊上度过的。放学后省下4分钱的冰棍钱,也要跑到丰登路煤场旁边的小十字路口看两本“小人书”。有一次发现口袋没有一分钱,只有一两粮票,他和老板好说歹说,最终用粮票看了一次‘小人书’。
多年后,王智曾带着自己藏书中的多本“小人书”,来到哑柏商家堡子的大槐树前“练摊”,重温80年代的纯真记忆。
王智在哑柏商家年,大学毕业,王智被分配到西安群众艺术馆(现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老师一起下乡开展非遗工作。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条件非常简陋,作为中国十三朝古都、丝路起点的西安,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厚重,源远流长,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区域,王智和老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区域都非常大。
年轻的王智和老师靠着“11号”(两条腿)奔走于城镇村落之间。要去远一些的山村,就只能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当时村里的道路条件很差,下车后,短短一点路他们往往需要走很久。提着笨重的三洋卡式录音机,装着满满一包一盘只能录半个小时的磁带,王智一直坚持着……
年,王智受邀参加在韩国庆州举行的世界文化博览会,该展会吸引了德国、西班牙等国家的80多个友好城市参展,在布展和学习的一个半月里,看到别的国家和城市展品非常丰富,精致的民间艺术品琳琅满目,还有传统工艺、舞台剧、木偶剧、街道巡游等现场表演;而西安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城市,十三朝古都的展馆却显得单调逊色,展位上只有些摄影图片、铜车马和兵马俑复制品等,中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挖掘程度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显而易见。
参展期间,王智每天早早就赶到会场,参观、咨询、记录、学习,东亚邻国对于文化的传承与敬重,让他陷入深思。在参加一些隆重的祭孔礼仪和其他文化活动中,韩国对孔庙的保护力度和韩国人的文化自信给了他很大的触动:非遗不仅蕴藏着巧妙的传统技艺,更传承着民族文化的优良基因。可在现代化的今天,我国很多非遗文化却面临着或失传、或无人问津、或束之高阁的窘境,这对于民族文化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失和伤害,保护非遗迫在眉睫。
回国后,已经结婚有孩子的王智,作出决定:赴韩留学。
王智的月工资只有元,而留学一年要花费3万元,家人觉得他简直疯了。
年,王智成功申请韩国延世大学,背了个小时韩语,带上一年生活费和学费,不顾外界的反对声音,启程前往韩国。
中国传统文化在韩国特别受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收入也特别高。求学期间,王智半工半读教人汉语,在韩国教一小时汉语的收入,竟然接近国内半个月工资。
在短短一年时间中,王智和30名韩国学生、记者、企业家结对子互学语言。并在刚兴起的网络上阅读了大量非遗书籍,结识了大批世界各地热爱传统文化的朋友。
年年底,王智回国,并下定决心:“这一生就干一件事,挖掘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回国的王智,对于民族文化,特别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多了几分理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