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哪里都有人给立碑,记录他的功绩,怪不

张文艳

还是先讲吕希尚,除了来自先辈的影响,他也有着不凡的经历,才使得皇帝如此青睐于他。

自述中,吕希尚没有着过多的笔墨在自己的仕途上,后人们只能从同行们的碑铭和记录中窥见他的官场生涯。

吕希尚中举是在万历三十一年(年),本来打算出仕,结果因为母亲和二弟、三弟媳相继去世,只能回乡奔丧。8年后,在父亲的要求下,他才离开家门赴任直隶广平府清河县教谕,后来调任山东曲阜县教谕。“在两地任教谕八年中清介持己,恺悌作人,修勤导学,名卓绩茂”(《吕希尚与即墨吕氏家族》孙鹏作),在任曲阜县教谕时,曾协同各方对孔庙正殿及殿前之杏坛进行修缮。至今杏坛东侧石碑之侧面刻有吕希尚撰写之碑文。

万历四十七年(年),吕希尚升任蒙城县令。临行前曾捐俸金购置田地十二亩,作为学田,以资助困难学子。天启元年(年)正月,儒学生员高应麟、万献学、常龙昌等为此事曾为吕希尚立石刻碑记之。其碑文为:“吕老师讳希尚,号振渭,即墨人。以孝廉署曲阜县儒学教谕。清介持己,恺悌作人,升蒙城知县,捐俸金十五两,置田以赡士云。”

万历四十七年(年),吕希尚升任直隶凤阳府寿州蒙城县知县,在任三年,政绩卓著。初至蒙城时,县学房舍颓圮,大门倾斜不堪。为振兴教育,吕希尚与当地士绅商议,周密谋划,“朝夕省视,若营私家”,于泰昌元年()春动工,天启元年()冬竣工。“不出府库之一缗,不役闾阎之一夫”,学署、孔庙面貌一新,乡民学子皆欣然称颂。这些事迹都被教谕沈绍僖记录在了《重修蒙城儒学记》中。

孙鹏先生撰文称,蒙城地瘠民贫,百姓多为赋役所苦。加之豪徒恶棍勾结官吏把自己应负担之田赋徭役转嫁于贫苦百姓,因而百姓苦不堪言。吕希尚到任数年前,蒙城遭受水患,造成大片土地荒芜,百姓流离他乡,致使蒙城益贫。对此,吕希尚深入民间,访贫问苦,对症下药,剔除积弊。征收田赋时令各交粮人亲自到场,当面交付,不假手胥吏和豪强,使其不得弄虚作假。对于狱讼,必亲自审问,细听当事人辩解,随审随决,不致造成无辜株连和久系牢狱之苦。对于朝廷征收之辽饷,蒙城虽已完结,但上司又将邻县未完成之欠额加派给蒙城。吕希尚不避忤逆上司,极力抗议,使蒙城百姓减轻额外负担。

吕希尚任蒙城县令三年,勤政为民,廉洁自律,深受蒙城百姓爱戴,士绅为之立生祠奉祀,离任时为其立“去思碑”。蒙城教谕陈文瑞在《去思碑记》中称:“吕侯之德见于政事,吕侯之功见于城社,吕侯之言见于铭篇。留此三不朽以思者。”另外,吕希尚在蒙城县令任内时,还在家乡即墨置田50亩,捐给县学,用于救助贫苦学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