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从隋朝设立开始,选拔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但是,明朝有位与王阳明一样的一代大儒,却考到四十多岁,依然没考上。最后连皇帝都为他可惜,虽然没考上,依然让他从祀孔庙。
这个久考不中的人叫陈献章,生于公元年11月27日,广东新会人。
(大儒陈献章)陈献章少年时便显露出读书的天赋,他读书识字接受能力很强,有着过目不忘一目十行的天分,且聪明伶俐,被乡人誉为“神童”。陈献章的家世虽不是达官显贵,但在当地也是诗书人家,自他祖父开始,便“不省世事,好读老氏书”;到他父亲时,更是成日吟诗作赋,隐居乡里为乐,然而世事难料,风雅的父亲在他尚未出生时便去世了。
陈献章从生下来便和母亲林氏相依为命。林氏是个好强的人,她希望陈献章的未来之路就是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因此,对陈献章的管教十分严苛。
十年寒窗,陈献章在十九岁那年,参加广东乡试,不负母亲厚望,考取第九名举人;两年之后,参加礼部会试,考中副榜进士,顺利地取得入国子监读书的资格。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设立的最高学府,比现在的清华北大还牛呢!能在此读书,也就说明一只脚就踏入体制内了,唯一就差一场考试了。可是不知为何,接下来,陈献章接连考了两次会试,却都名落孙山。
(明朝的科举考试)陈献章是个非常谦逊的人,考场失利后,他认为自己的学问还不够,听闻抚州临川郡的理学大儒吴与弼弃功名利禄,在家讲学,便千辛万苦拜为老师,受其点拨,受益颇多。
为了读书不受打扰,陈献章回家后便另辟了一处安静的地方,建了一座颇大的书舍,题为“春阳台”。他的家人也非常支持他,为了不打扰他读书,便在墙上凿了个洞,用来给他送衣食。
陈献章在这里读了十年的书。家人觉得他肯定已经学成,希望他能够进京赶考。可是,他却说他不想考试了,只想开馆讲学。家人很吃惊很失望,但也只得由了他。
谁知道这个消息一放出去,就如同如今的大师授课一般,呼啦啦引来许多慕名而来的人。
对于教学,陈献章有自己的一套,据史书记载他教学的特色:
一、先静坐,后读书。
二、多自学,少灌输。
三、勤思考,取精义。
四、重疑问,求真知。
五、诗引教,哲入诗。
(开馆讲学)陈献章的名气变得非常大,大到连许多当朝大官都引起了注意。年,明宪宗即位不久,吏部尚书钱溥给他写信,劝他趁新皇继位,再入京参加科考,为国效力。
时年38岁的陈献章本来不想去的,但是钱溥苦劝不已,没办法,他只好再次入京,到国子监游学(相当于复读)。
那时候,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校长),原来是陈献章的同学,这时候已经坐到了祭酒的位置。他对陈献章的文章赞叹不已,说这是“真儒复出”,朝中文人学士也争相传抄。
不过,这位大儒在京城游学四年,再次参加科考时,竟然又再一次名落孙山。
(陈献章雕像)陈献章从此绝了科考的想法,重回老家,潜心研究哲理,投身教学。
许多人都慕名陈献章的课讲得精彩,纷纷前来投到门下学习受教。陈献章教学十余年,桃李满天下,比如身兼礼、吏、兵三部尚书的重臣湛若水,还有台阁首辅梁储等人,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年,时年七十二岁的陈献章病故。
万历皇帝念其在学问上的重大成就,诏准从祀孔庙。他也成为一个没有考取功名,从祀孔庙的人。也是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硕儒。
看来,科举考试到了明朝,真的是出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