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一为玉振老师
我一直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遇到一群好老师。他(她)们克服艰难困苦,扎根乡村,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他(她)们学识渊博,认真负责,爱生如子,真的是德艺双馨!在我众多的恩师当中,余玉振先生是我的启蒙老师之一。
玉振老师家住闻店院子(余氏聚居地),距离我们其龙小学近三公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还没有公路,玉振老师常常微低着头,步履匆匆地走在这田间小路上。玉振老师高个子,长脸,尖下巴,皮肤白皙,那气质,若穿上长衫,扮演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不用化妆。帅气、博学、和蔼是老师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玉振老师教我们写毛笔字,老师先写个范本,我们把它插进折叠装订的皮纸本子里,照样子临摹。老师的楷书遒劲好看。只是我悟性太差,又缺乏毅力,没能把字练好,辜负了老师。
那时候我们是“复式班”,三年级和五年级一个教室上课,有一次,老师让五年级的同学读课文,那位同学可能是不好意思吧,犟着不读,老师让三年级的我读,我不知天高地厚,就读了。老师表扬了我,同时批评了那位同学。
多年以后,我自己也做了老师,自问算是敬业,但感觉稀里糊涂的。越临近退休越觉得当老师不易,应该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因为老师一个不经意的言行,有可能让孩子记一辈子,积极的自然求之不得,要是消极的可不就是罪过?
年底我小学毕业,那时上初中要大队推荐。大队干部以我哥哥已经在上高中了为由,让我“缓一年”再上初中。那时农村孩子读书本来也没有什么出路,我已经小学毕业不是睁眼瞎了,况且家里又是缺粮户,所以一旦停下来就不可能再上学了。我当时自然想不到这么多,只是得知这个消息时悲从中来,当场委屈地哭了。玉振老师肯定看得很清楚,也爱惜我还算个读书的苗子,帮忙出谋划策,我父亲和大队干部说情,我终于有惊无险地上了初中,否则我的人生就会改写。
我现在说这件往事没有丝毫埋怨大队干部的意思,他们是当着我们一家人和玉振老师的面讨论推荐上学的事情的,光明磊落,而且理由按当时的思维逻辑也不无道理。
我的哥哥也是玉振老师的学生,他俩关系一直很亲近,称得上忘年交。我曾经跟着哥哥去给老师拜年,记忆中他家住在闻店院子的西头。师母的长相、打扮和气质高雅脱俗,不同于我熟悉的村妇。很多年后我了解到她出身于霍山一个大户人家,写得一手好字,针线活也漂亮,花绣得特别好。师母姓熊,名肇璧,这个洋溢着书香气的名字与老师的名字玉振有着天然联系,真是天作之合。
老师留我们在他家吃早饭,老师拿了酒和哥哥对饮、聊天。我记得老师说他给上级写了个什么材料,领导一个字都没有改动,老师似乎很得意这一点。多年以后我意识到,那是一种读书人特有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老师家的春联当然是他自己写的,内容也与众不同,尤其在上世纪70年代。“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故人来。”印象中老师和我哥哥还聊起过这副对联,讲了什么记不得了。上网搜索得知,这是一副古联,最早出现于清代扬州何芷舠的府邸(何园),据说是由乾隆五十二年殿试榜眼孙星衍所书。我那时还是小孩子,他们聊天我插不上话,但他们聊的内容无疑对我产生了影响。最高级的教育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玉振老师是我的贵人,我在提笔写他时充满了遗憾。反思自己,从上学到工作,一路奔忙,为人处世,木讷迟钝。蓦然回首,才发现错过了许多人和事,已经无法弥补。如今也只能用这点文字奉一瓣心香祭奠先生的在天之灵。
年秋冬之交吧,老师因事来到我县城的家,我女儿刚出生不久,他特意进卧室看了我女儿,得知是喝牛奶米浆,嘱咐我们要定期给她水喝。我留他吃饭,他说有事不肯留下来。此后我回燕子河见到他一两次,匆匆地,也没有深入交谈。后来便接连听到不幸的消息。老师一生善良,有才华,传道授业,助人为乐,却命途多舛。真是造化弄人,令人唏嘘不已!
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人们把曲阜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以此赞颂孔子对文化和教育的巨大贡献。由此可见,玉振老师的长辈给他取名时寄寓了很美好的愿望。而玉振老师人如其名,继承先贤衣钵,以他的学识和爱心,在偏僻山村中众多少年的心田里,植入了文化的基因,播撒了爱与美的种子。先生传递给我的,都是金玉之声!
沧海兮桑田,薪火兮相传,高山兮流水,玉振兮金声!
——年10月15日于安徽大学问津楼▌图:何云轩
▌编辑:张凤兰
▌审核:李珊珊吴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