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福禄与否,冥冥中也许都有定数。珍惜福分的人,福常有余;暴殄天物的人,福常不足。所以老子警示后人要时时记得以俭为宝贝:不只是生活中应该懂得节俭的道理,而是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应该懂得节俭,这样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吃喝上节俭,可以养护脾胃;在嗜好上节俭,可以集中精力;在语言上节俭,可以调养气息;在应酬上节俭,可以养生安神;在思虑上节俭,可以少生烦恼;在欲求上节俭,可以清心养德。凡事俭省一分,便增益一分。这虽然是持身之道,也不失为处世之道。
身在福中要知福。要清楚知道自己现在过的这种不愁衣食的生活,是种难得的福分。不要小看这福分,更不要浪费这福分。一方面要知足方面仍要尽量节俭。这样才不会养成奢靡放荡的习性,将来若是遇到困难才能有足够的准备去应付。
俗话说:“多在有日思无日,别到无时思有时。”那些经历过艰苦的人,尽管现在生活富裕,仍念念不忘过去的艰苦日子。也只有这样,做人才会知足,才会安分安心,才会不敢松懈地继续努力,也才可以保障既有的财富充盈。
旧时,许多长辈告诫子女们说:“老天爷给每个人安排了一定的福分。如果你小时候把福分享用光了,老的时候就会穷苦。”这句教诲对今天的每个人都适用。
人应该珍惜自己的福分,慢慢享用,不要挥霍。“宁吃少来苦,不受老来贫。”年轻时候苦一点,年纪大的时候,就多一点享福的可能。
汉字中最初并没有“富”字而只有“福”,“福”左部为“示”,古时为祈祷、祭祀,右部为“富”,表示容器,因而“福”最初即是与祭祀相关的物品,祭祀、祈祷,即是为了求好运,而丰厚的物品又是财富的象征,这便是“福”最初的涵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逐渐抽象起来,其表义也精确,“福”的两重含义逐渐演化成为两个汉字—“福”和“富”,其中“福”代表好运,富”代表财物丰厚。
虽说是兄弟分家了,但血脉犹在,“福”“富”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点从古人对它们的解释中便可窥见端倪“福”和“富”一个表抽象,一个表具象,在解释抽象的“福”。
古人经常用具象“富”作比。汉代的刘熙在其著作《释名》中说:“福,富也。”《礼记》中也说:“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调之备。”什么东西都有了,当然就是富。而《礼记》的另一篇《郊特牲》中却说:“富也者,福也。”
由此可见,“福”与“富”在多数情况下表达的是相同的意思,福中有富,富是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福和富在生活中充当着重要角色。
“福”是万事吉顺的统称,每逢年节,是重大的庆典活动,与“福”有关的各种事物便都出现了,而其中最受大家喜欢,也为文人墨客所青睐的便非对联莫属。
说到有关“福”的对联,必须提到山东曲阜孔庙大门上的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该对联是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素敬孔子而题的,其中的“章字里划加长,意为“文章通天。;“富”字头上没点,意为“富贵无头”,其高度评价和美好寓意不言而喻。
“福”与“富”都有“富”部,古人常说,福与富都有“一口田”人有了田便不愁吃、不愁穿,生活无忧,衣食自得,福气当然也就来了因而有“一口田,福禄全”的说法。
现在我们知道,所谓的“一口田”并非是先贤造字时埋下的伏笔,而是随着文字的演变而产生的;至于两字所共有的“富”部,既然知道了“富”是由“福”变化而来,那有相同的部分也就很正常了。
但无论如何,古人总是在用自己的才智向我们说明“福”与“富”之间的必然联系,不仅在字体和文化传承上关系密切,真正的福气又哪能离得了财富的支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