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历史人物的知名度上,孔子排老大应该是无争议的(终于不是老二了),接下来便是孟子(老二)和荀子(老三)。作为先秦儒家三巨头,为什么在后期的孔庙中却没有荀子的牌位。是“二三之争”怼输了?
让我们先来看看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具体讲了啥。“亚圣”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因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此时的社会风气很差,诸侯国互相征战,兼并土地,人民一边饱受战火之苦,一边遭受地主阶级沉重的剥削。孟子想要改变这种现状,于是提出了“性善论”。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没有不善良的,就像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当然,如果有外力因素介入,水还是会打破往下流天性的(比如怕打水面,水会往上溅;用抽水泵能让水往高处流)。同理,人也可以用外力迫使他做坏事,导致本性往恶的方面改变。这个改变属于后天因素的影响,只要不去学习坏的东西,不被坏的社会风气所同化,我们自身便不会变坏。所以从天生的性情来说,仁义礼智这些美德,不是由外面给予或施加的,而是人本身就生而具有的。
孟子继承孔子思想,提倡“法先王”,呼吁统治者像尧舜禹那样实行仁政,减少对农民的剥削,要养民。向人民施以教化,民要多加强自我修养,达到改善社会风气的效果。这在当时的社会明显带有点理想主义成分的。
到了战国后期,社会战乱更加频繁,荀子吸收融合了道家、法家和墨家的思想,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荀子认为,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即人性,天生就有欲望,是恶的,就像西方圣经里说的每个人都有“原罪”;“伪”即人为,后天人主观上的行为,是善的礼乐教化。荀子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即“礼制”。荀子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即使通过后天的教化,人的欲望也是没办法被消灭的。社会资源就那么多,人人都想满足自己的欲望,将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争夺,导致社会的混乱。因而要以法治国(跟依法制国有差异),要用重刑和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不然社会上做坏事的人会特别多,所以要加强“法治”,礼治和法治相结合,并且与时俱进做出相应的改革。值得一提的是,荀子还教出了一个牛逼的学生——韩非(后期法家大咖)。荀子思想中的部分法家理念和他教出其他门派的学生,这些成了正统儒家人士眼中的“污点”。
在秦朝统一以前,各家牛人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在当时战乱时代,很难准确说孟子或者荀子的理念就是正确的,两者所处时代背景不一样。各自的学说都是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时代现状提出的药方,都有一定的先进性。到了宋朝,理学兴起,理学家宣扬“存天理,去人欲”,在儒家文脉上算是站队孟子的“性善”,理学认为天理不变而源于天理的“性善”也不变,“性善”不变则仁义道德不变,仁义道德不变则纲常不变。统治阶层觉得纲常不变这挺好的,大家认准自己的本分,我本本分分当皇帝,你们本本分分当臣子,不要整天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是金口一开,,打手一挥,把理学地位抬高,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作为竞标者,学说没被采用实施,还被列为典型反面教材,就这样,荀子被慢慢拉下了神坛。
人之性也善恶相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