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家世系严谨,却有蒙古基因内外孔南北孔的

据统计,当代孔姓人口有多万,排全国姓氏第83位。按理说,孔家谱系在汉族内是最严谨和纯正的,可是经检测,有相当一部分孔姓家族DNA序列却与蒙古高原贵族王罕克烈、北元达延汗后裔相似,而且比例还相当高。包括蒙古基因C3在内,还有Q1a1、O3人群。

年前后,有人利用山东曲阜地区已有的办案资料,对当地孔姓男性的个血样进行了研究。出现三个高频单倍群:C3占46.06%、Q1a1占27.01%、O3占20.66%。

要想究其原因,还得从历史的印记中寻找。

周朝时期,除孔子之孔姓外,还有卫国孔姓、陈国孔姓、郑国孔姓,也就是说,最初姓孔的也不仅是孔子一家。公元年,南北朝宋文帝免除了孔景等户的课役,让他们专门负责孔林孔墓地打扫和维护工作。

孔景原来并不姓孔,而是姓刘,根据“仆随主姓”惯例,进入孔门之后,改姓孔的,他们进不了主嫡,按说也造成不了什么大影响。关键是时过年后,也就是公元年的五代时期,孔景的后裔出现了个孔末,他乘天下大乱,时局动荡之机,伙同暴徒将曲阜阙里孔氏主系全部杀害,然后又跑到泗水,杀了孔子42世孙孔光嗣,夺其家产,取代其位,主孔子祀,俨然以孔子嫡裔自居。经此事件,曲阜的孔子主系后裔几乎被杀尽。

孔光嗣的堂兄孔桧避乱,辗转南迁到浙江平阳。

所幸当时孔光嗣9岁的儿子孔仁玉,正住在姥姥张氏家里,躲过一劫。中间还传出一段曲折,说孔末又跑到张氏家里,张氏用自已的孩子顶替孔仁玉送了命,也有人猜测真孔仁玉当时丧命,后来的孔仁玉是张氏家的孩子。不过事实是孔末并未去张家,也就不存在孩子丧命、真假仁玉的问题了。

公元年(后唐明宗元年),这时孔仁玉已经二十六七岁。当地人将孔末杀孔夺爵的事向官府告发。朝庭杀了孔末,让孔仁玉袭爵,任命为曲阜县主薄,后来又封为文宣公,世称仁玉为“中兴祖”。张家也成为孔家世代恩亲。

孔末的子孙并未杀绝,那么孔仁玉的后代就被称为内孔,孔末的儿孙以及从原来卫国、郑国传下来的就被称做外孔了。

不过近年来,文物工作者发现了孔仁玉的《鲁国郡孔府君墓志铭》。墓志铭中明确记载:孔仁玉九岁丧父后,正常袭封文宣公之爵。不知是墓志铭有意隐去了“孔末之乱”,还是“孔末之乱”本就是一场演义。

靖康之耻以后,宋高宗赵构于年在杨州举行郊祀,征召孔子后裔参加,孔子第48世孙孔端友带族人南下扬州。后来宋高宗赐孔氏定居衢州,并在那里兴建家庙,孔氏南宗就此形成。

孔端友南渡后,金国扶持的刘豫建立了大齐政权,刘豫封孔端友胞弟孔端操的次子孔璠为“衍圣公”,主奉曲阜孔林孔庙祭祀。如此一来,“衍圣公”出现了南、北两宗并立的情况。南系孔端友后来无子绝户,南宋这边还曾找来北边孔端操幼子孔玠袭爵。

这就是所谓的南孔、北孔。

在13世纪20年代,金、蒙、宋三国并立,铁木真的儿子窝阔台占领山东曲阜,又立一个旁支后代,孔子第52代嫡孙孔之全为衍圣公,也就是说天下出了三个衍地圣公。

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有大臣建议,应当只有一个“衍圣公”,元世祖便钦定南宗为“衍圣公”,且下令他们从浙江衢州搬回山东曲阜奉祀。孔氏南宗的第6代“衍圣公”孔洙奉诏入京,向元世祖推辞道:其六代先祖都已葬在衢州,也有家庙,不忍放弃,愿将“衍圣公”爵位让给孔氏北宗。元世祖“十分感动”,称赞他“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之后也”。

也有人说孔洙断然拒绝元朝朝廷的册封。蒙古人为了糊弄世人,就册封了一蒙古人改姓孔,继承了衍圣公头衔。于是,山东的衍圣公就这么繁衍下来了。后来的大明王朝不明就里,也糊里糊涂的册封了山东的假衍圣公。满清是如此,一直到民国也是如此。

如果对号入座的话,比例较小的Q1a1当为孔氏之正宗;O3是多数汉族共有的基因,应当是孔末之后和早先卫国、郑国、陈国孔姓后裔;占比最大的C3,从元朝开始,一直到经过明清,都受到朝廷优待,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占明显优势,其繁衍数量庞大,也在情理之中了。

如果仅讨论孔家的血统也有失公允,其实从匈奴南迁、五胡乱华到元清进入中原的后果之一,就是极大地改变了汉人姓氏血统。曲阜孔姓Y测试结果,仅是北方民族基因进入汉人血统的一个缩影而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