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世界杯季军争夺战,今晚还要看冠军决赛。按理说,今儿白天该老实在“家”补补觉。可午休后起来,感觉有一项任务未完成,于是去了文庙。
文庙又叫孔庙,各地多有。位于西屏镇大井路的松阳文庙,始建于唐武德四年(年),现存建筑重建于清末民初,坐北朝南,面积有多平方米。
《松阳县志》载:“儒学在县(衙)东南百步,正中为大成殿,东西列两庑,前为戟门,又前为泮池(古代学宫前的水池),跨以石桥又前为棂星门者,再前为文庙东西两石拱门。”
如今看到的只有文庙戟门、大成殿及东西两庑,其他景致都不存在了。即便如此,仍能感觉到文庙的儒雅气魄,它是松阳古城的风骨。
松阳古城北至朝天门、南至南门码头、东至下马街、西至官塘路,包含了80条传统街巷,是浙江省内名镇保存规模最大、格局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年,松阳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年,松阳县城(西屏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我来松阳旅居,就是冲着“最后的江南秘境”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来的。
同样在大井路,还有一庙,这就是松阳城隍庙。“松阳三庙”中的另一庙是关圣宫。
松阳城隍庙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年),清嘉庆十年(年)重建。这里保存了完整的建筑格局,整座大殿雄伟气魄,木雕工艺精湛,梁柱用材硕大。
听我这么介绍,别以为松阳古城都是一些“老古董”,人家在保留古城文脉的基础上,可是营造了不少新气象。
走进文里·三庙文化驿站,文庙对面是造型新颖的文化书店;文庙与城隍庙中间,是颇具时尚感的文里咖啡屋;城隍庙前的广场一侧,是创意新颖的文仓美术馆,美术馆是在城隍庙仓库旧址上改造的。
来自不同年代的建筑与环境要素是极为珍贵的时间痕迹,记录并塑造着古城中心的功能演变与生活情境。
基于上述认知,设计师在设计中对现存建筑进行了细致评估和分级保护,力图呈现完整连续的历史断层,使不同时空的物质遗存与场所记忆得以交融共生。
在附近转了转,看到不少装裱讲究的松阳传统街巷照片,照片就挂在这些老的街巷里。图片中的街巷与置身其中的街巷相互呼应,带给人绝妙的现场体验。
“历史刻下的印记,承载记忆的乡愁”。特别欣赏悬挂在松阳古城墙上的这两句话,它是文化的传承,也是情感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