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老百姓经历了帝制毁灭后,还有哪三

治白癜风要花多少钱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ks461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望乡台》的世界里,赵家三代经历了四次毁灭——帝制毁灭:长辫剪断,皇帝没了,百姓向谁称民?还有三次是什么毁灭?中国近年中10件翻天覆地的件历史事件渗透到大山深处,把这些最底层的百姓裹挟着、撕裂着、考证着。你知道是哪十件吗?玉珍一生不变的两个细节也令人刻骨铭心:即便是被揪打批斗,她也总是要“把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把满是补丁的衣服拉扯得整整洁洁”。你知道还有一个细节是什么吗?《望乡台》里最神秘的人物是谁?玉珍一生的心病是什么?《中国国防时报》副刊编辑李媛媛女士的文章《乡史中人性和文化的坚守——读长篇小说〈望乡台〉》为我们打开了一条通往《望乡台》的绿道

1.

第一次看到《望乡台》,有些不以为然,顺手翻了翻,这块又厚又重的“砖头”直接浇灭了我的阅读信心,除记住它有一个挺好的书名和万字的长度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印象。

不久,看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师导师张志忠先生的评论《望乡台,让心灵得以慰藉和清醒》,说它“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是一部民族的清醒剂……”,紧接着,新华社北京分社副总编肖春飞撰文,称《望乡台》是“中国的百年乡愁,深刻地探讨和思索了中国从农业文明转向城市文明这一历史巨变中的人性去向和文化坚守”。一次聚会上,几位读过《望乡台》的圈内人士赞誉甚高,说它“是一部厚重悲悯的人类心灵史”、“是中国当代最具传统文学特色和汉语言味道的小说。”直到根据《望乡台》改编的51集电视剧被评为北京市首届十佳优秀剧本——好奇心!促使我找出《望乡台》,决定读它。

2.

《望乡台》用一篇开章词拉开序幕:“时光正是春三月,桃红柳绿动人心。日月如梭头上过,水暖风轻地动情。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治乾坤。神农皇帝治五谷,治下五谷养万民。”几句七言,把变幻的时光和交替的历史搭成一条通道,让读者看见时空中那条遥远的来路。落脚两句“王侯将相多伟业,应知草民辛与勤”直接为小说点题定调。作者刻意采取中国古典小说这一传统的叙述方式,用意十分明显,既向中国传统文学致敬,又愿做其纯粹的继承。

随着阅读,身心不经意间已进入《望乡台》的世界里:青色的大道上,那匹白马,白马上长辫飞扬的少年国仪,带着读者从路的尽头——中国二十世纪初——飞奔而来!

《望乡台》共一百章,每章皆以乡谚民谣为引领,描写了20世纪川中名为望乡台的乡镇上,赵氏家族三辈人的人生轨迹。国仪与玉珍、德辉与树兰、子归与思凡,三代人的爱情婚姻和多舛命运。他们患难与共默默相守,没有甜言蜜语海誓山盟,只在朴素中衍生一份生死相依的深情。这份深情,在二十世纪的百年风云中迤逦前行:国共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开国大典、大炼钢铁、自然灾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乡村城镇化……翻天覆地的历史事件渗透到大山深处,把这些最底层的百姓裹挟着、撕裂着、考证着。

在《望乡台》的世界里,赵家三代经历了四次毁灭——帝制毁灭:长辫剪断,皇帝没了,百姓向谁称民?生态毁灭:树木砍光大炼钢铁,泥石流毁坏田园,颗粒无收,谁来拯救陷于饥荒的生命?信仰毁灭:文化革命,佛像砸尽,神庙烧绝,善恶无依,人心归向何处?道德毁灭:众生惟利是图,目无法纪,不择手段,礼崩乐坏,言行以何为准?小说以淡定的姿态叙述这四种毁灭,以虔诚的笔墨刻画其中的人性!用日常细节体现文化的宏大和人性的深刻,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交相辉映,读个人就是读民族,读家庭就是读国家。所记之时,所述之事,所著之人,呼之欲出,能触体温,能闻气息,恍如隔世兄妹回乡行走,历历在目,叫人嗟呀,肝肠寸断——

国仪为保护周掌柜托付的皮箱,经历磨难,被打昏迷,十五年方才苏醒。玉珍相夫教子,伺奉长嫂,与丈夫国仪坚守承诺,保护皮箱,至死不改,用母爱感化和拯救乱世灵魂。长嫂陈氏在战火中眼瞎腿断,失夫丧子,与玉珍相依为命,情同姐妹。德辉作为国仪玉珍的长子,憨厚忠诚,孝敬长辈,历经磨难,却不改做人原则,极尽所能呵护危难中的生灵。树兰对丈夫德辉忠贞执着,美丽善良,孝老爱亲,温恭俭让,是玉珍的得力助手。七十年代后出生的子归,聪明勇敢,受西方思想影响,敢于抗争和渲泄,打架闹事,逃往国外,最终回归故乡。思凡年轻美丽,敢于叛逆,与子归未婚先孕,虽放荡不羁,却又对爱情和家庭充满渴望。德鹏聪明任性,胆大妄为,一颗正义之心却在时代的不断变化中渐渐扭曲,走向一条不归路。从战场回来的三名乡社干部,德余被德鹏逼死,马朝兴历经各次政治运动,最后却晚节不保因贪污判刑,许文生深信那只“皮箱”是国民党留下的机密,失手打残国仪,最终被德鹏复仇打死。早期神秘莫测革命者也命运各异,任定山客死他乡,段八无果而终,周掌柜和青姑位居高位,任玉昆送父亲骨灰回乡安葬,却被活活打死……就连着墨很少的德俊和雷世杰,这一正一反的两个人物,其命运也令人惊心动魄,德俊回乡,被作为教改对象,谁知他竟是当年西路军的副军长!雷世杰烧毁四合院后,带兵投靠国民党,战败后乞讨回乡,却被四合院的子孙收留养老。

3.

小说分三条线索平行展开:主线是国仪玉珍、德辉树兰、子归思凡三代人爱情婚姻、多舛命运的日常生活;副线是任定山、周掌柜、段八、青姑、雷世杰、德余、德俊、马朝兴、许文行、德鹏、李红旗、赵默问等风起云涌变化莫测的革命斗争和政治运动;第三线则是麻女、苦海、佛知、李铁匠、徐屠户、陈尚林、王顺光、白幺女、赵简、小龙、小凤等各行各业的的众生生活。三条线错综复杂,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生活图景。

前十章中,《望乡台》呈现了一幅醉人的乡间图景:望乡台下,炊烟袅绕,山水如画,民风醇朴,极具古典之美的四合院里书声琅琅:“天地元黄,宇宙洪荒……”这飘荡在天空的童音,把读者带进传统文化的悠长回望里,直到第十五章,四合院毁于大火,在锥心的疼痛中,终于理解,这纯洁的读书声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绝唱!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对中国的侵略

毁灭人性的罪魁祸首是战争,《望乡台》第七章,对“战争”的描写,只有短短数行:“只见满城炮火连天,杀声四起……人影飘动如魅,或冲锋奔跑,或倒地惨叫……宽大的轱辘从还没有死去的人身上碾过……天空湛蓝,像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映着大地上最惨烈的“恶”,也照映着望乡台下最朴素的“善”。

国仪德俊送德余去壁州治脸,见识了这场战争,也带回了周掌柜托付的一只“皮箱”,正是这只“皮箱”,把中国惊天动地的革命和大山深处最底层的人联系起来,老百姓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从此紧密相联,相随相伴!这只“皮箱”,成了众多人物命运生发的源点,也成了各种人性的“试金石”。

这些人物的命运,在第五十章中,由苦海向德辉做了预言:“父辈为人为事上可昭天下可鉴地。我们这一辈人,我最无能,不顾父母弟妹,遁入空门,古佛清灯了此一生。德俊大哥,我不敢妄评,德刚哥哥英年早逝,他若不死,必将光宗耀祖,名列千秋。麻女远嫁他乡,心比天高,命如纸薄。这些弟弟中,德鹏胆大心狠,将来非英即枭,颇有任家湾姥爷特性。四喜性情随和,没有主见,是个乐天派。老五性格阴沉,年龄最小,不知将来如何。德辉,你最宽厚仁和,忠诚老实,传承了祖宗做人的衣钵,乱世也罢,盛世也好,这些兄弟姐妹,都要仰仗你活着。”

当德辉从戏楼下救出周掌柜和施书记,送去空山坝赶回来,得知戏楼下捆绑的那个乞丐就是舅舅任玉昆时,一声长哭:“我要我的舅舅!”这一哭,哭得人肠断心碎!有网友说:“这不是德辉一个人的哭喊,这是一个民族的哭喊!”

《望乡台》里有两上醒目的元素。一是通贯全文的蚂蚁,读完整部小说,才能回味理解,中国数千年来,最底层百姓的生命状态,其实就如大地上匆忙奔行的蚂蚁。二是四合院,四合院实质是一个传统文化的符号,四合院被焚之后,赵家三代人努力想修复的四合院,最终得以修复,可是修复之后呢,留给读者是的迷茫,是无奈,是沉重的思考。

玉珍一生不变的两个细节也令人刻骨铭心:即便是被揪打批斗,她也总是要“把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把满是补丁的衣服拉扯得整整洁洁”;即便是物质生活富裕丰盛的季节,她也严格要求孩子们“吃饭时不准掉一颗米粒,掉下了得立即拈起来吃进嘴里”!这细节在玉珍一生中反复重现,却丝毫不觉啰嗦和累赘,相反,越往后读,越叫人仰视,仰视玉珍这位农家妇女如山一般巍峨厚重的品质!

《望乡台》里最神秘的人物当数青姑,这个曾在深山老林里放牛的女子,四合院被毁后,骑一匹白马离开望乡台,并从此成为神话般的传说,到第九十八章,她突然带着秘书回乡,并交待德辉:“死后与任玉昆同葬!”终生未嫁的青姑,一生为中国革命默默做出巨大贡献,最终回到故乡,才释放出她心中那份至死不渝的爱情。

等待青姑是玉珍一生的心病!六十年后,姐妹相见,玉珍一句:“死女子!……这些年你跑到哪里去了?我在这望乡台下等了你六十年!……”这份终生不变的姑嫂情份,亦叫人泪水长流!《望乡台》所营造的故乡文化,所表达的人性坚守,在此达到顶点!

4.

《望乡台》有四个人物的生命状态喻意深刻:山祖尚“道”,肉身消失灵魂永存;佛知归“佛”,灵魂消失肉身永存;国仪尊“儒”被打昏迷,肉身灵魂俱在,却无法动弹;子归受西方思想影响,背叛祖宗,逃离国外,却茫然无根,最终回归故土。四个生命的不同状态,实际上是四种文化指向。

尤其是子归,更具现实意义:在中文系读书的子归,因闹事而逃蹿出国,在异国他乡流浪数年之后,对故乡和父辈、对自己的母文化有了涅槃般的认识,第一百章:“小时候爷爷奶奶在月亮下讲的故事,渐渐在文字间鲜活起来,祖辈们的呐喊抗争、驰骋厮杀、忍辱负重,全是为了让后世子孙过上幸福日子!子归血液沸腾!经脉贲张!……那只小皮箱,静静地躺在玻璃罩里……子归趴在展台上,长久不动……泪水打湿了大片玻璃!”

有了这份认识,子归既不刻意“入世”,也不消极“出世”,而是积极地面对世界,面对生命,面对生存,但却多了一份仰望和敬畏!

曾在望乡台闹革命和上山下乡的李红旗、黄晓红、赵默问等一群知青,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望乡台修通一条连接山外的公路,现代文明蜂涌而入,望乡台被市场化、被商业化,农业文明一去不返!因此,子归说:“望乡台再不是从前的望乡台,我祖辈父辈在这里发生的故事,虽与别人无关,却值得我这做子孙的终生铭记……我把祖辈们从前用过的镰刀锄头、犁铧背架收集起来,做成一个农具博物馆。我的祖先依它而生、傍它而活,值得珍视。我还要在孔庙里办一个书台,让游人来听我奶奶和我母亲唱《十二月花》、《月儿落西下》、《十劝夫》、《十劝姐》,闲来无事,我也可以给大家说说这望乡台的故事。”

望乡台的历史,能否得到传承,子归这一代需作出回答。

而子归之后呢?

小说结束写道:“电视里,一匹白马从青色大道上跑过。邱比特高叫,我要骑马去玩!”与第一章第一句:“青色大道上,一匹白马朝望乡台飞驰而来”遥相呼应!一百年前祖辈与之生存的那匹白马,如今已变成电视中的戏文,变成传说,变成了儿孙们眼中的游戏!四代人一百年的文字嘎然而止!一声叹息!却又在叹息中看见了欣慰和坦然,看见了憧憬和希望!故乡的人性和文化,便以某种方式得到了坚守。

来源:解放军报社出版的文论集《读书》

作者:李媛媛

编辑:赵君

如果你对《望乡台》有什么批评意见,请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0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