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圣人成就了一座圣城。在山东省西南部,有一个拥有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一曲阜。放眼世界,曲阜的名字可调如雷贯耳。这个小城之所以享誉全球,是因为它拥有丰富的人文积淀,孕育了儒家文化的齐鲁文明,是圣人孔子的故乡。
曲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鲁中泗水南岸,京沪铁路西侧,以其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灿烂的东方古文化而蜚声中外。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曲阜一直是人们心中的圣地名城,被西方人士誉为“东方耶路撒冷”。
曲阜在中国文明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中炎帝、黄帝、少吴都曾都于曲阜,因此,曲阜自古也称“少吴之墟”,至今还保存有少昊陵。商代这里是奄国的所在地。商代第18王南庚曾迁都于此,至第20个王盘庚才迁都于股(今河南安阳县小屯村)。周武王灭商,遍封同姓及功臣,将周公旦封于曲阜,建为鲁国(因周公且要辅佐周武王,由周公旦之子伯禽代赴鲁国)。自伯禽封于鲁,鲁国建国,至公元前年被楚国所灭,鲁国共传34世余个春秋,这在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是绝无仅有的。从现在保存的曲阜鲁国故城遗址可知,故城大致呈长方形,东西约4千米,南北约3千米,城墙周长约12千米。共有城门1座,各城门均有干道相连。
曲阜城的规制严格地遵循了周礼的规定,中贯轴线,左坛右社,面朝后市。城区中部为宫殿区,宫殿区的前面有一条干道通向南门。宫殿区的东、西、北三面布着炼铜、冶铁、制陶、制骨等手工业作坊,西北面是几片大面积的墓葬区。
中国有句话叫“江南出才子,江北出圣人”,江北的圣人多出自曲阜。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使人。他的学说,带动了旧中国时代的孟子、荀子的思想,成为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时实力较强的一家。多年来,孔子学说不仅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还影响了东亚及东南亚各国,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情的理论基础,被称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
随着孔子学说的影响之深,曲阜也被认为是儒学之源,儒教之根,素称“东方圣地”,浸透着儒家特色的鲁文化于此发源。人们来到曲阜,就是为了探询这位古圣人的足迹。其中,孔庙、孔府、孔林就是到曲阜探询孔圣人的地方,整个曲阜城就是三孔的延伸。
孔庙是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其3间故宅改建而成的,以后每年人们都要到这里祭祀孔子。随着历代不断加封孔子,孔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历代不断进行扩建,现在的孔庙规模即在明匚孔林清时形成的,规模宏大,雄伟壮丽,金碧辉煌。占地亩,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米,共九进院落,有殿字间,贯穿在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对称排列。为仿皇宫的体制,分成中、东、西三路布局,从整体上掌握了方位与礼制的秩序。
如果说三孔是曲阜的核心,那么孔庙就是三孔的核心,而大成殿则是孔庙的核心。唐朝时,这间殿堂和孔子的称号一起被称为“文宣王殿”,北宋天禧五年(年)大修时移至今址,被被宋徽宗取“孔子之谓集大成”之意,赐名“大成殿”。殿前有一杏坛,为一方亭,高米,宽7.37米,重檐十字脊,朱红廊柱,金色亭顶,四面歇山,是孔子生前讲学的地方。
孔庙东侧是孔府,孔府是个庞大的院落,是孔子世袭“衍圣公”的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也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现在的孔府规模是由明代确定下来的,清代又有所扩建,包括厅、堂、楼、轩等共间。孔府
内保存有明嘉靖十三年(年)至年孔府档案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档案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明清、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是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历史的重要史料。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已延续了余年。《史记》载,孔子死后,弟子把他葬于“鲁城北泗上”。汉代以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自汉以来先后增扩、重修孔林16次,增植树木5次,现存树10万余株,周围筑有长7.25千米的砖砌林墙,林内坟茔10万多座,孔子直系子孙已葬至76代。作为一个家族墓地,年来埋葬从未间断,且保存完整,举世罕见。墓园内碑碣如林,有墓碑余块,是我国著名的碑林之有人称这里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