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羡碑》是刊刻于魏黄初元年,末尾有题刻证明是书法家梁鹄所书,隶书在东汉之后逐渐的进入一个弱化的年代。《孔羡碑》在继承汉代隶书的蚕头雁尾笔法上也出现了其特殊的变化,无论是在字法还是章法上均做出了改变。
《孔羡碑》刊刻于三国时期魏黄元初年,在碑身的首部是圭一样尖头形状。在碑文末行有题刻“魏陈思王曹植词梁鹄书”相传为梁鹄所书。“汉灵帝重之,曹孟德爱之,王逸少学之。”可以看出梁鹄的书法在当时深受统治者和书法家的喜爱。
碑身高.5厘米,宽93厘米,厚25厘米。碑文为隶书刊刻,总共22行,每行有四十个字,碑石现保存于山东曲阜的孔庙碑林之中。
01一、《孔羡碑》的艺术风格
《孔羡碑》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刊刻完成的,书法艺术特色和其他汉代时期的隶书相比较,刻工和结字都有所区别,隶书表现出古朴力量感和顿挫刀刻感,整体的刊刻注重整体的规则,包括过多的笔画使用了顿挫的方折起笔。
1.章法
孔羡碑的整体章法处理上,字与字之间的距离略微大于行距之间,行距之间相接近,空间几乎所剩无几。像是在字与字之间有界格一样的规整,字与字之间距离挨近,整体章法端庄肃穆气势统一。
例如:左排“之”和右排“魏”字两字之间左右的间隙略小,中间似有界格相隔。孔羡碑的章法和其他汉碑隶书的章法形成了鲜明的不同,碑文开端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大小以疏朗为主,碑文后半部分的字相较之前略小,章法相较碑文开端时出现了紧凑感。
2.字法
《孔羡碑》字体结构变化多端,多数呈现出方形。方形的字体布局在横竖画的排布上会主要强调横竖画的长度大致相同,这样的布局会使上下所占的空间比例会大致一样,使字势呈现出方正端庄的排布,在视觉上从而达到一种井然有序的美。
不同的强调和突出方法用来打破统一的笔画处理,在细微之处呈现出丰富的变化,也增添了结体的多样性和字形的表现力。
3.笔法
《孔羡碑》的笔法在隶书的蚕头雁尾的基础上似乎出现了楷书的萌芽,将大多数隶书的圆起笔变成了略方的“折刀头”的起笔。这样方起笔的线条呈现出爽利、顿挫、富有张力。单字主笔用笔爽利、干净利落,呈现出波挑分明,方峻有力。
以横画作为字的主笔画时会将弧线运用到其中,加入圆弧线则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字的线条增添了韧劲和流畅。
02二、《孔羡碑》书法风格特点与其他汉碑比较
1.乙瑛碑与孔羡碑对比
《乙瑛碑》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重线条的粗细变化均匀适度,整体书风一致,线条起伏变化适中。清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评价《乙瑛碑》:“文既尔雅简质,书复高古超逸,汉石中之最不易得者。”《乙瑛碑》的书风在整体的风格上更加的偏向于端庄平和,线条表现更加的流畅,富有贵气。
两者较为相似之处在于线条的粗细变化,很多单字之中粗细变化区分明显,字距和行距之间的距离都是略近,字与字之间的有些较长的笔画几乎快要碰到一起,字的单个笔画之间的收笔也是做出了大量的造型,类似于方切或者是出尖或者是勾挑,这些装饰性的收笔尤其是撇更加具有代表性。
2.《曹全碑》与《孔羡碑》对比
《曹全碑》整体书风秀丽飘逸,字形高低穿插,宽窄错落,顾盼得体,静中寓动,对比强烈,生动灵活,整体保存完好,字迹多数清晰可见。《曹全碑》每字的起笔线条不论长短运用最多的是逆锋起笔,将尖刻笔画藏于线条之中,线条之中的粗细对比均匀得体;《孔羡碑》的整体风格更加的偏重于庄重和力量感,用笔简练顿挫,字形宽博雄厚字势方正。
起笔的线条多运用方笔,将隶书原有的圆润线条起笔变得略方尤其是在“蚕头”处理上变圆为方,弱化逆锋动作呈现方折感增添了苍劲古拙的美感。《孔羡碑》的刊刻在字形的结构和取势上的变化略少,多数字势处理上相对程式化,缺少了汉代隶书线条的圆润古朴。
3.张迁碑与孔羡碑对比
《张迁碑》的风格特征是长线条在方笔之中增添了些许的弧线作为连接,起收笔处雁尾饱满厚重,线条略粗,笔画较短。在章法的处理上《张迁碑》的章法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较为疏朗,字与字之间各个独立。
在《孔羡碑》中的线条多是方笔为主,转折和起笔运用较多的方笔,两者的左撇画在行笔过程中处于三分之二结尾处会向左上略微提带,形成向左上收笔的动作,从而在结尾处形成略方的收笔。方折起笔,紧凑章法的运用使《孔羡碑》呈现出区别于其他汉隶的方圆兼备、古朴雅致的韵味,增添了力量感和古拙感,与此同时《孔羡碑》也缺少了隶书原有的典雅和趣味。
03三、《孔羡碑》的书法价值及其意义
《孔羡碑》的出现是在隶书逐渐没落的魏晋时期,在这时期的书法风格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首先是楷书的兴起和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行书草书的发展,以及统治阶级对书法艺术的喜爱。《孔羡碑》隶书中的含蓄内敛变得外露夸张,魏晋之前的汉代隶书中很多可以看到有篆书的笔意在里面,有些碑刻的结字甚至直接将篆书的写法用于刊刻而孔羡碑的篆书笔法的运用极其的稀少,很多字的结体和线条趋于程式化的切笔,方折感过于浓烈,将原本的隶书从篆书转化来的圆润线条变得稚拙富有刀感。
这样的隶书的风格变化也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隶书在慢慢发展过程中逐渐脱离了篆书的书体来源,而是单独成为一种独立的存在。清万经在《分隶偶存·汉魏碑考》中对《孔羡碑》评价:“殊不耐看开史帷则粗俗一派”。
魏晋时期的隶书徒有隶书的外表,却丧失了汉代隶书的雍容华贵。杨守敬评价《孔羡碑》:“带寒俭气”。《孔羡碑》的产生处在魏晋隶书走向衰落的阶段,所包含的隶书韵味也是丢失了大部分。
在隶书的整个体系脉络中再重新审视《孔羡碑》,就会发现《孔羡碑》中的隶书韵味在汉代隶书之中并不能作为一个很好的临写范本,其中在整体的风格表现结字处理上尤其是对于线条的运用,缺失了隶书原本从篆书之中抽取发展来的圆润古朴内敛的韵味,远远比不上曹魏之前的汉代隶书所具有的内敛庄重厚实的质感。
《孔羡碑》和汉隶中其他碑刻相比较艺术风格表现较弱,但却不影响其作为汉代之后的隶书的发展过程中的突出地位。在隶书逐渐被减弱的时代洪流发展之中《孔羡碑》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是为汉代隶书高峰之后曹魏时期代表作。
04小结:
隶书在经过汉代时期的辉煌成就,在之后的时代里逐渐的走向没落。行草书的出现比隶书的书写方式更加便捷迅速,形态上更能赋予线条生动多样性,迅速占领了在书法中的地位。楷书,草书,行书的多种书体发展,也影响了千百年来书法家艺术自觉性和审美变化。“魏晋以下隶书逐渐走向衰落,隶书字体中所含“韵味”的丢失实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
隶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直到清代的碑学发展才逐渐的被人们所发掘振兴,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关于碑和帖之间的讨论逐渐的升级。《孔羡碑》是在隶书日渐衰微的趋势下所产生,在《孔羡碑》字形风格又大部分继承了汉代时期隶书恢弘肃穆之气也是难得可贵。《孔羡碑》隶书艺术价值在汉代之后的隶书中也是最能体现汉代隶书所具有的端庄古朴之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