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宇轩昂的朝天宫是江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等级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明清官式古建筑群,素有“金陵第一胜迹”的美誉。“朝天宫”的名字,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七年下诏亲赐的,取朝拜上天之意。当时,这里既是皇家道观,又是春节、冬至、皇帝生日这三大节前文武百官演习朝拜天子礼仪的场所。
朝天宫所在的山被称为冶山,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春秋时期,传说吴王夫差曾在这里铸剑,所以就把它叫做冶山。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在南京建都以后在这里设冶官、冶所铸造兵器、生活用品和金属或货币。后来这里又被作为私人别墅、道教圣地等。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朝天宫又被改为了生产储藏火药的作坊,后面两江总督曾国藩将朝天宫重建为文庙,并把位于成贤街的江南府学迁到此处,形成了中为文庙东为府学的格局,保留至今。朝天宫历史悠久,屡经变迁,可以说朝天宫的发展演变与南京城的历史密切相关,所以有人说“一座朝天宫,一部南京史”,现在的朝天宫是南京市博物总馆的分支机构,南京市博物馆的所在地。
历史悠久的朝天宫有四个固定专题展览,分别是《龙盘虎踞——南京城市史展》、《胜迹千年——朝天宫历史沿革展》、《云裳簪影——宋明服饰展》、《玉堂佳器——馆藏精品展》,这些展览的文物都是南京市博物馆的收藏,与南京历史息息相关,是南京历史的见证,从不同角度介绍着古都南京的辉煌历史。清同治九年,江宁府学重修工程竣工时,两江总督曾国藩为此撰写了一篇《重修江宁府学碑记》,刻石为碑,立在了朝天宫里。这块石碑是研究朝天宫晚清时期建制、规模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
崇圣殿,又被叫做先贤祠殿前的台阶上有一幅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石刻团龙,雕刻工艺十分精湛,惟妙惟肖堪称清代雕刻艺术的代表作,整个龙体雕刻得很精美但是龙首比较粗糙,因为历史悠久,龙首遭到损坏,是用水泥修复的,但是因为技术水平问题,随着水泥的风化,龙首部分逐渐变得粗糙了。近几年对整个崇圣殿进行了新一轮的修复,修旧如旧。
大成门位于泮池之后,是文庙的最后一道大门,这大门的形状,外形很像古代的兵器“戟”,所以也被称为“戟门”。“大成”二字,是出自《孟子·万章下》的一句“孔子之谓集大成者”。大成门有三个门,这是为了表示对圣庙的最高敬意,大成门朱红色为主,在古时候红黄两色是帝王专用的颜色,上面的门钉都是按照皇宫的礼制来制定的一共有颗,左右各54颗在数字上面也是很讲究的,因为9为极,9的倍数更是礼制中的最高级别,因为正是因为这样表示了代表建筑的规格之高,大成门极具皇家风范。
大成殿是朝天宫的主体建筑,整个大成殿,屋顶是典型的重檐歇山式,这屋檐的边角都是飞翘起来的,而且四面都有斜坡,这其中呢,有一条是屋顶的正脊梁骨,起到了主要支撑的作用,另外还有四条斜脊梁骨,屋面还会有略微的弧度。大成殿露台的四周都有石刻的雕栏,不仅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外形上也更为美观,雕栏下还刻有黐首,显示出了大成殿的高贵。
飞云阁,是中国18至19世纪古典建筑的代表,它高二层,门窗都是雕花的,雕花呢,指的是一种民间的传统工艺,一般人们都会在木器上或者房屋的窗户上雕刻图案和花纹等。这里就是传统工艺的充分再现,门上雕刻有各种人物故事,十分精美。正中悬挂的匾额是清朝道光年间的举人书写的飞云阁匾额。
御碑亭是八角攒尖顶的,攒尖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攒尖的特点就是屋顶为锥子形,顶上没有平面,由于顶部是集中于一个点的,所以攒尖顶又被称为宝顶。除了这个宝顶外,御碑亭内还有一个非常有来头的石碑,这块石碑分别由碑座、碑身和碑额三个部分组成。至今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虽然是饱经风吹雨打,但依然完好无损,可以这么说,在全国范围之内是绝无仅有的。石碑上还刻有乾隆的五首诗,乾隆留下江南其中就有五次来了朝天宫,并留下来五首诗。
“万仞宫墙”照壁是朝天宫古建筑群的南端宫墙,全长近百米。照壁南侧有四个砖刻大字“万仞宫墙”,每个字约1米见方。仞,是度量单位,我国古代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万仞宫墙”出自《论语·子张篇》:“……夫子之墙高数(万)仞,不得其门而入”,意思是赞喻孔子知识渊博,道德文章水平非常之高。因此朝天宫的万仞宫墙是孔庙建筑的规制宫墙,东西两侧各有石础砖砌牌坊,三间三拱门,中门较大,上有砖刻横额,中门上面有砖刻横额东面是“德配天地”,西面是“道冠古今”。相传这八个字为曾国藩所书。
朝天宫是江南地区现存最大最为完好的一组古建筑群,江南地区文庙建筑的典范,其建筑格局、样式、营造技术等,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明清建筑的重要而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