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历史悠久,有“少昊之墟,商奄旧地”之称。传说古代的许多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大都与曲阜有关,少昊部落曾经以曲阜为活动之心,故这里被称为“少昊之墟”。从文献记载看,眼底、皇帝、颛顼、舜、皋陶等都在今曲阜一带活动。考古发掘也证实在今曲阜有20余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商朝时期,奄国地望当今曲阜一带。奄为商的方国,故又称“商奄”。商代前期,曾迁都于此。盘庚迁殷后,奄与殷商仍保持着密切联系,可以说奄(即今曲阜一带)是殷商在东方的根据地。
曲阜市鲁国故都。西周封邦建国,周公旦受封于鲁,由其长子伯禽代为就国,建都于“少昊之墟”曲阜。因周公业绩显著,周成王特赐鲁国大批典章文物。鲁国一向恪守周礼,重视保存古文化,即使在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环境下,鲁国仍完整地保存有周代礼乐,故鲁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史称“周礼尽在鲁矣”。鲁顷公二十四年(前年),鲁亡于楚,历时八百余年,曲阜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
曲阜是孔子故里。孔子,鲁国陬邑(今曲阜东南)人。因此,曲阜被称为孔子故里。春秋时期,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的弟子遍及秦、齐、宋、卫、楚、陈、吴等国,因为曲阜又成为当时的文化教育中心。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被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从西汉到清代一直居于正统地位。历代封建王朝都对孔子奉若神明,竞相追封加谥,汉平帝时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有封号之始。唐玄宗起封孔子为“文宣王”,由公晋升为王爵。明世宗时,认为封孔子为王爵,为皇帝臣属,不够尊敬,遂封为“至圣先师”,使孔子上升到历代帝王之师的地位。孔子被尊为“至圣”,他的故乡曲阜也自然被视为“圣地”。
“三孔”是世界文化遗产。自汉高祖刘邦开启亲祀孔子先河后,历代帝王争相效仿。达官贵人、文人学士慕名而来者更是不可胜数,从而为曲阜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曲阜的主要古迹有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两庙(颜庙和周公庙)、一陵(少昊陵)、三山(尼山、九仙山、九龙山)、二林(孟母林、梁公林)、一寺(石门寺)等。其中,“三孔”以其丰厚的历史内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孔庙坐落在曲阜城内,是我国建造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祭孔要地。孔子死后第二年(前年),后人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李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成现在的规模。庙宇现为九进院落,纵长米,横宽米,有殿、堂、坛、阁余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大成殿为孔庙主殿,唐代称文宣王殿,宋代尊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而改为大成殿。大成殿殿宇宏大,装饰华丽,殿前檐十根雕龙石柱,龙姿飞扬,除皇宫外,为其他宫殿建筑中前所未见。
孔林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代的墓地,位于曲阜城北,占地达余公顷。园内古木森森,林下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仪成对,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孔子墓位于孔林中部偏南、二林门的西北,墓前有巨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孔子墓前洙水(即鲁国故城护城河)上有桥,桥前牌坊额刻“洙水桥”。桥北享殿,是孔林内最大的建筑物,祭祀孔子时再次布设香坛。另有楷亭、驻跸亭,是帝王祭孔休息之所。
孔府又称圣府,西与孔庙为邻,是孔子世袭“衍圣公”的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是中国传世最久、规模最大的封建庄园。孔府中路以内宅为界,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厅、百户厅、知印厅、掌书厅、典籍厅、司乐厅);后为内宅,最后是孔府的花园。
东方圣城——曲阜,自古以来便向世界展示着她无可比拟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地位,成为世人所景仰、所向往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