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官的坚持直言进谏以死明志,真正的

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从古至今,大臣们的谏言对于皇帝治理,国家处理政事都是很有帮助的,但是是否听从大臣们的建议,最终的决策权还是在皇帝手中,如果皇帝昏庸无能,那么选择强行进谏。

甚至公然反对皇帝的大臣们最后都不会有好下场,甚至有的为之付出生命。说起死谏,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物就是屈原。屈原的故事在中国民间称得上是家喻户晓。

《离骚》代代相传,千古流芳,屈原的离骚中所表达的他为国上下求索,坚持真理,在浑浊的政治背景下,仍能保持高贵的品格,身居高位却能体会到百姓的困苦,多次劝导君王应该励精图治,关心百姓。

但是却被小人诬陷,最后用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企图唤醒昏庸的君主。后人为了纪念屈原高尚的品德,甚至还专门设立了端午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来纪念他对国家的贡献。

历史上像屈原这样的以死明志,用生命来劝导昏庸的皇帝勤于政事,或者用死谏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反对某项决策的决心的文人大臣有很多,一些大臣用自己的生命来逼迫皇帝改变某项决定。

皇帝往往因为不愿失去这些贤明的大臣,最终采纳他们的意见,可见这种方式是有一定的效果的。这些文人大臣大多是为了江山社稷,为了改变一意孤行的皇帝,用生命来表达决心,让皇帝醒悟,改变自己的决定。

这是走投无路的一种方式,他们有的也舍不下自己的亲人,但是为了国家,他们仍然选择坚持真理,直言进谏,他们是真正的国之脊梁。

一、明朝死谏的历史背景

1、朱元璋看中文臣

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把所有的权利集中在自己的手中,废除了宰相制度,因此,文官的地位就开始大大提高。文官不仅可以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与决策,还拥有了可以统领军队的权利。

因为文官权力的不断加大,所以往往难以控制。直接公然反对皇帝的决策,与皇帝叫板的大臣更是不在少数。

比如说明太祖并不同意孟子“民重君轻”的主张,决定剥夺孟子“亚圣”的称号。这个举动无疑是为了在百姓面前树立天子的权威,凸显皇权,但是文臣钱唐对朱元璋的这一举动极力反对。

甚至用生命威胁朱元璋改变自己的决定。钱唐的冒死进谏,虽然触犯了皇威,惹恼了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处置他,最后改变了把孟子像从孔庙之中移出来的决定。

2、明朝时期开明的政治

明朝历代皇帝都有自己信任倚重的大臣,这些大臣也往往为皇帝治理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为明朝开明的政治环境,使得官员们能够畅所欲言。

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不受任何限制的议论政事,每次上朝文官们各抒己见,十分热闹,讨论激烈时甚至可以在大殿内争吵和打架,皇帝对这种情况已经习以为常。

明朝后期宦官掌权,文臣们一部分依然坚持真理,冒死进谏,劝导皇帝勤于政治,而另一部分文臣与宦官诱惑皇帝贪图享乐。

甚至为自己谋取私利。正是因为明朝开明的政治,所以导致明朝以死明志,劝导帝王的文官数量更多,也更加珍贵。

二、明朝那些直言进谏的言官

1、朱元璋时期的谏官

并不是每一个以死进谏的文官都有钱唐那么好的运气,因为一些大臣以死相逼,所以朱元璋也杀了不少谏官。比如说经常和朱元璋因为政见不同而吵架的王朴,有一次他惹怒了朱元璋,朱元璋下令要处死他。

但是又临时改变了自己的决定,想逼王朴认个错就赦免他,但是王朴宁死不屈,不愿认错,朱元璋就把他杀了。著名谏官蒋文旭因为极力反对朱元璋将皇位传给孙子的决定,最后被朱元璋处死。

2、嘉靖年间死谏之臣频出

著名诗人杨慎就是嘉庆年间因为违背了皇帝的意愿,而被贬官的众多大臣之一。嘉庆帝当年有一个宠臣严嵩,他祸乱朝政,提拔自己的亲戚做官。

导致嘉庆年间的官僚队伍大多数都是他的人,朝堂被他搞得乌烟瘴气。但是正因为如此,一些正直的大臣,比如杨继盛,经常直言进谏,因而多次惹怒嘉庆帝,数次被贬。

严嵩想要巴结杨继盛,但是杨继盛却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上书弹劾严嵩,嘉庆帝大怒,下令杖刑杨继盛,杨继盛在狱中以死明志,割腕自杀。

明朝这些以死进谏的言官们不受加官进爵、荣华富贵的诱惑,他们坚持自己心中的真理,用自己的生命来唤醒昏庸的君主。他们面对不可逾越的皇权,仍然选择了宁死不屈,直言劝谏。

他们不满统治者不关心百姓,只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前仆后继,即使很多谏官都被皇帝处死,即使这样他们也坚定自己的决心,绝不后悔。他们忠君爱国,敢于反对皇帝的专制,敢于为真理而抗争,他们是真正的国之脊梁。

参考资料:

《明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4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