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学周易,为何成了卜筮书原来是朱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皆有一个底层的文化背景。就比如是西方文化,他的底层背景就是《圣经》。中国人不了解《圣经》去读西方作品,有的时候,只是看个热闹。就比如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这个押沙龙,就是记载于圣经撒母耳记中大卫的第三个儿子。如果没有看过《圣经》,那你就几乎很难看懂这部小说。《圣经》文化所熏陶的西方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就是所谓的文化背景,或者文化底色。

丧失了文化底色的民族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一潭死水。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是什么呢?

就是《易经》,在历史的传说中,易经有三部,《连山易》《归藏易》以及《周易》,本篇内容主要说的就是《周易》。

对于《周易》不光是现代的普通老百姓,即便是一些有学识渊博的大学者,对其亦有误解,认为这是一部卜筮之书。

首先,我们来探索一下《周易》到底是不是一本卜筮之书。

那么,我们先来追索一下,第一个提出《周易》为卜筮之书的人是谁呢?根据史料的明确记载,这个人就是宋朝的儒学大师,朱熹朱老先生。这个朱老先生是相当的牛啊!牛到什么程度呢?他是唯一一个,以非孔子亲传弟子的身份享祀孔庙的人,大成殿十二哲人之一。

虽然朱熹是宋朝儒学的集大成者,但其在对于《易经》的认识方面,和儒学开宗祖师孔子的意见并不一致。

《礼记·经解》中,孔子说道:“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乐,乐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到一个地方,只要看社会风气,就能够知道这个地方的文教思想怎么样!如果人温柔敦厚,那是《诗》教的结果。如果博古通今,是《书》教的结果,性情乐观豁达,是《乐》教的结果。行为彬彬有礼,是礼教的结果。而心灵洁静沉着,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则是《易》教的结果。

孔子对于《周易》的看法,和自认为其徒子徒孙的朱熹是完全不同的,其认为易经是对人类心灵和灵魂的一种教育。

孔子的三十一世孙,唐朝孔颖达在其《礼记正义》中说:“易之于人,正则获吉,邪则获凶,不为淫滥,是洁静。”意思就是,《易经》是教育人们弃恶从善的洁静之道。

洁净精微,才是孔子一脉对于《易经》的正统认识,至于后世朱熹所言,《易经》为卜筮之书,相对于正统儒家学说,未免有异端之嫌疑。

正统儒学对于《周易》的认识,其不仅不是一部卜筮之书,相反,这部书的目的在于探索宇宙人生的奥秘!告诉人们应该如何适应自然宇宙的变化规律,更好地实现人生的幸福。

《易传》中说易的作用是什么呢?“以类万物之情,以通神明之德。”

汉朝那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则说:以示天道以明人道,立人道以合天道。

均阐明,易学乃教育人们明白天地间自然之理的科学性书籍,而查阅史料,在历史上说《周易》为卜筮之书的,其实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宋朝的朱熹。还有一个就是郭沫若老先生。郭沫若先生是朱老先生的铁杆粉丝,在其撰写的《朱子语类》中,郭沫若先生说道,《周易》是观音的灵签,是古代占筮学的底本。

然而,无论是哪一方说得正确,都不能抹除《周易》对于中国文化发展流传的影响,无论《周易》是科学的书也好,占卜迷信的书也罢,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其影响存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哪一方面,都很难绕过《周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