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子游》林同(宋代)犬马何以别,斯言似太深。深言变养者,可不敬於心。
这首诗所指的就是《论语》中的子游问孝的内容。
子游,姓言名偃,出生于吴地,是孔门72贤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孔子曾云:"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有了言偃,我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故被誉为“南方夫子”。
论语中关于子游的言行记载很多。其擅长文学,与子夏并称为“游夏”。任鲁国武城宰,宣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听从孔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教诲。孔子到武城“闻弦歌之声”,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回答说以仁爱之心去教育总是有用的,孔子对此甚为嘉许。
曾陪孔子参加腊祭,孔子叹自己没有赶上大道实行的时代,并向其描述了"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大同社会的景象。
子游重视仁义之本,批评门人:“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未也,本之则无,如之何?”曾言“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后配祀孔庙,称“十哲人第九人”。
这里提到子游问孝道,孔子说“是谓能养”,就是说“世俗皆以能养为孝”。也就是说大家都认为能俸养就是孝顺了。
而“犬马皆能有养”,这句话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犬守御,马代劳,亦能侍奉人,是犬馬亦能养人”,意思是说犬马能御守防家,能出力代劳,也是养人。
还有一种说法是“犬马亦得人之养,可见徒养口体不足为孝”。也就是说犬马是依靠人来养,而对老人只做到口食之养,是不能称得上是孝的。朱子认为“言人畜犬马,皆能有以养之,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者何异。甚言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重在警醒人们不敬的错。
钱穆认同这一说法,即“且犬馬由人役使,非自能服侍人。果謂犬馬亦能養人,則徑曰犬馬皆能養可矣,何又添出一有字”,也就是说,犬马是供人役使的,不是自己主动服侍人,如果真的是表达犬马能养人,那直接说即可,不必多出一个“有”字。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蓄之也。”也是同样的道理,就是说只供养而。不爱的话,交往的关系与养猪是一样的;给予关爱而不给予尊敬,就跟畜养宠物是一样的。
胡氏说:“世俗事亲,能养足矣。狎恩恃爱,而不知其渐流于不敬,则非小失也。子游圣门高弟,未必至此,圣人直恐其爱踰于敬,故以是深警发之也。”世俗之人能供养就足够了,因为依恃着别人对自己的爱而无所顾忌,渐渐变得不敬。子游虽不至于此,孔子怕其爱而逾越了敬,所以警醒之。
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与父母的相处越来越疏远。一方面,现在子女常年在外生活,大部分的时间都不能陪伴父母,另一方面,现在社会发展迅速,年轻人对新事物的接触更快速,老年人在电子化普及的过程中,容易变得落后,所以以前我们都借鉴老人的生活经验,而现在多反过来是子女去教父母新鲜事物甚至生活需求。
这就导致我们与父母的相处,更多的是物质的满足,而非精神的理解和关心陪伴。父母失去了威严,子女却往往多了很多生存价值的优越感。其实养儿防老,不止是防病防丧,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的需求。需要的是细心关心耐心,正如父母小的时候对我们的养育一样。
春秋时期老莱子,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七十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弟子规》中提到“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就是提到我们要内心恭敬,体谅理解父母的爱子之心,从生活中小事去奉养父母。
我们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很多人忙于事业工作,忽略了家庭,更忽略了父母。我们总是觉得老人的话都是老一套,是过时的,但是与老人攀谈,对生活体悟就会发现,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确实是有道理的。老人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与我们是相通的,是指引生活的航标。
周公《诫伯禽书》“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提到不可怠慢轻视人才。
颜之推《颜氏家训》为古今家训之祖,提出了很多修身治家为学之方。比如提到“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提倡父子关系的适度,不可狎昵不可疏简。
唐太宗《诫皇疏》“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先须克己。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至于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朕每亲临庶政,岂敢惮于焦劳。”提出了道德修养而为为政之先的重要性。
诸葛亮《诫子书》中提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突出君子的淡薄虚静之修为。
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和传承,需要静静体会的生活哲理。对于父母和身边的老人,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