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山东,很多人都会想到邹鲁文化和孔孟之道。山东邹城作为邹鲁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和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故乡,境内文教兴盛,文学氛围浓厚,拥有孟府孟庙、峄山、明鲁王陵等多个4A级景区。其中位于亚圣府街44号的孟庙,又称亚圣庙,是历代祭祀孟子的场所。
据《三迁志》记载:孟庙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年),最初坐落在城区东北四基山西麓的孟子墓旁。后因濒受水损,于北宋宣和三年(年)迁徙至现址。整个建筑群共有五进院落,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数百年来重修达38次,是山东省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建于清康熙年间(—年)的棂星门,是孟庙的第一道大门,以“棂星”命名,寓意孟子是天上的文星下凡。孟子(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孟子虽比孔子晚出生了年,却成为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儒家圣人,被加封为“亚圣公”。这是因为孟子不仅继承发展了孔子提出的“仁”,还提出了“性本善”,对后来的儒家,特别是宋代理学影响很大。北宋神宗熙宁四年(年),《孟子》一书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南宋时期,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孟庙内共栽植树木多株,多为古老的松桧和侧柏,以及银杏、古槐、紫藤,整个庭院古柏森森,浓荫蔽日。有趣的是,康熙碑亭附近的桧柏树干上,还分别长出了类似乌龟与蛇的赘生物,被称为“乌龟爬树”与“灵蛇出洞”,这些千姿百态的古树不仅为孟庙增添了古朴绚丽的色彩,更平添了庄严穆肃的历史醇厚感。
孟庙还保存有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历代碑碣石刻余块,是我国除西安碑林、曲阜孔庙碑林之外的又一大型碑林。这些碑刻中,最有价值的是西汉《莱子侯刻石》,最精美的是康熙皇帝亲书的御制孟子庙碑。而其中一块“孔子以后一人功不在禹下”的碑刻,充分体现了历朝历代对孟子思想的尊崇。
在《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句话,“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已流传了千年。据记载,孟子虽是鲁国贵族后裔,但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孤儿寡母靠织布为生,由于孟子小时候不认真学习,孟母一气之下把织好的布割断,告诫孟子不可半途而废,这就是“孟母断机杼”的故事。
始建于宋宣和三年(年)的亚圣殿,是孟庙的主体建筑,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十一年(年)重建。整个殿宇金碧辉煌、雕梁画栋,正面高悬“亚圣殿”匾额,与曲阜孔庙的“大成殿”遥相呼应。值得一提的是,亚圣殿门楣和石柱上分别饰以翔龙彩绘和石刻,规制堪比故宫,在国内极为罕见。
亚圣殿门楣上方高悬着清朝乾隆皇帝御书的“道阐尼山”雕龙巨匾,寓意“孟子师承孔门,其思想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跃升,最终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殿内正中供奉着孟子头带九旒之冕、身着九章之服、手执镇圭的彩色塑像,元朝至顺元年(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从此被后人称为“亚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