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曲阜孔庙中的杏坛,孔子讲学之地,没想

被称为“东方圣城”的曲阜,因是孔子的诞生地及儒学的发源地而名扬天下。每年,数百万炎黄子孙造访这座古城,因为这里,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

如今,明故城依然保持着建城初期的格局,这里“以孔为尊”,不仅是儒家文化的朝圣地,更伴随中华文明的辉煌进程走过千年。

曲阜古城位于山东济宁,人口不过百万,却有着圣人故里的恢弘气度和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影响力。如果说孔庙、孔府、孔林是古城物质遗产的核心,那么孔子及其传续千年的儒家文化,则是古城百姓最引以为傲的城市精神。

阙里街的尽头就是曲阜明故城的正南门,门上的石额刻有“万仞宫墙”,“万仞宫墙”四个大字可是当年乾隆御笔亲题。仞是古代的计量单位,约为厘米。“万仞”既形容了孔子学识的高博,也彰显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至高无上的地位。

穿过“万仞宫墙”,便正式进入孔庙。孔庙前后九进院落,贯穿在古城的南北中轴线上,建筑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对称排列,这也是儒家学说的中庸思想的体现。

孔庙的建筑规制是按照天子“五门之制”,从前到后有五道门,前面有四道引坊,最前面的一道坊叫“金声玉振”坊。“金声玉振”四个字出自《孟子》,比喻孔子的思想自始至终完美无缺,达到一种完美的高度。

在孔庙大成殿正前方,就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杏坛”。公元年,宋真宗为纪念孔子开堂讲学,在此筑起一座土台,周围种上了杏树,名曰“杏坛”。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人的天赋素质大致相近,个性差异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环境影响。因此,他提倡“有教无类”,并打破当时教育垄断与于贵族的局面,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向平民打开大门的“私立学校”。从此不分贫富、不分老少,更多普通人家的子弟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

三千弟子会聚在孔子门下,书声琅琅,杏花如雨。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有教无类,孔子的民本教育思想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开创了中国教育平民化和平等化的先河。

据记载,他的学生达三千人之多,其中包括子贡、颜回等在内的七十二贤人,更是学有所成,留名青史。孔子去世后,弟子们记录整理师生课堂上的对话语录,编撰成一部流传千古的儒家经典《论语》。

曲阜孔庙里的杏坛,看得我大呼过瘾。记得去年在中国台湾省旅行时,在风景如画的日月潭涵碧半岛上,也看到了一处杏坛。

这就是杏坛,杏坛芬芳,千古流传,也因万世师表在杏坛传道授业的故事,杏坛成了教育界的代称。

相传孔子聚徒授业讲学处,遍植杏树,谓之“杏坛”。又谓孔子坐在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后遂以“杏坛”泛指授徒讲学的地方。

坐落于日月潭涵碧半岛湖畔的日月潭教师会馆设立之初,也仿照杏坛梵(这里是砌筑的意思)石为坛,环植以杏,作为授徒讲学和供作音乐演奏的场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