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每年阳历5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45°时,为立夏节气开始。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是“大”的意思,指春日远去,夏季开始,万物至此皆已长大,故名立夏。
立夏之日,人们有许多奇妙的风俗,既富有趣味,又蕴含深意。
他们吃下鸡蛋,祈盼生命如蛋壳般坚固,如蛋黄般圆满;他们打死毒蛇,展现勇气和智慧,抵御邪恶和灾难;他们饮下冷饮,享受清爽和甘甜,赶走炎热和烦闷;他们播下瓜豆,期待收获和财富,满足口腹和心愿。
在江南一带有食嫩馋豆、尝新食物、吃花饭等习俗;在闽南一带有吃虾面、酸梅汤等习俗;在南通一带有吃鸡和鸭蛋等习俗;在安徽一带有秤人、斗蛋等习俗;在广东一带有吃笋、豆子等习俗……这些习俗都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敬畏和感恩,也体现了人们对健康和幸福的期盼和祝福。
立夏不仅有这些习俗,还有一些不为人熟知的故事。
立夏是孔子诞辰之日。孔子是中华古代最杰出的智者、师者、文者,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承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恰逢立夏。因此,每年立夏,曲阜孔庙都要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以表达对孔子的崇敬和怀念。
立夏这天与屈原的缘分,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屈原忧国忧民,不忍见楚国沦亡,终于在五月五日投江殉国。然而,《史记》的记载与《楚辞》的诗句却有出入。《楚辞·九歌·湘君》中写道:“五月五日至湘水中”。这里的“五月”是农历还是公历?如果是农历,那么屈原与端午节同一天逝世;如果是公历,那么屈原与立夏相伴而去。有学者推测,《楚辞》所依据的历法并非农历,而更类似于公历。如此一来,屈原之死或许与端午节无关,而与立夏有缘。这为端午节纪念屈原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历史上,立夏这一天有着丰富多彩的迎夏仪式。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周朝时期的“迎夏”。
据《后汉书·祭祀志》记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旗服饰皆赤。”这是一种祭祀火神、祈求消灾除疫、保佑国家安康的大典。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接火神的降临,并用赤色的旗帜和服饰来表示敬意和喜悦。同时还要歌颂火神的功德和恩惠,并祈求火神继续保佑人民生活幸福。
随着时代的变化,立夏迎夏仪式也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人们不仅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也要适应和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和特点。因此,在立夏这一天,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新颖和有趣的迎夏活动。
在广州有“立夏赏荷”,在荷花湖公园里,人们可以欣赏到盛开的荷花,感受到夏日的清凉和美丽。荷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寓意着高洁、纯净、坚强。在荷花湖边,还有一座立夏文化馆,展示了立夏节气的历史、习俗、养生等内容,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也更加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在深圳有“立夏植树”,在立夏这一天,市民们可以参加志愿者植树活动,在城市中增添一抹绿色。植树不仅可以美化城市景观,还可以净化空气,降低温度,提高生态质量。通过植树活动,人们可以培养对自然的亲近和爱护,也可以增进社区的凝聚力和友谊。
这些迎夏仪式,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社会的特色。它们不仅是一种娱乐和庆祝的方式,也是一种教育和传承的方式。通过这些迎夏仪式,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对自然和生活的敬畏和感恩,也可以展现出中华民族对创新和发展的勇气和智慧。
立夏不只是万物茁壮成长的时刻,也是人们换个心情迎接夏日的时刻。在立夏这一天,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调整身心状态,迎接夏日的到来,学习和传承立夏文化,来增强民族自信和凝聚力。让我们一起感受立夏的魅力,享受立夏的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