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石金圣叹为何砍水浒附直播音频

中国书业同光互助行动第一季第三期分享嘉宾--杨天石研究员

●●●

金圣叹为何砍《水浒》?

导语:我和《水浒》的因缘

一、宋江故事的流传与《水浒传》的成书及其版本

《水浒传》的故事原型是北宋末年的一次农民起义。

约在北宋宣和元年(一一一九)或稍前,宋江等三十六人率众举行起义,活动于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南部及江苏北部地区。

关于这次起义,宋代史书中有一些记载。从中可知,义军勇敢善战,所向无敌,宋王朝的几万军队都抵挡不住他们。关于它的结局,说法不一,比较多的说法是被张叔夜招安了,后来并且被利用去镇压东南地区的方腊起义。

南宋时期,宋江起义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时话本中已有《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篇目。著名的人物画家高如、李嵩曾经替宋江等三十六人画了象。宋末元初的作家龚开又曾给这些画写了赞语,分别记录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就在这同时或稍后,出现了《大宋宣和遗事》。其中已经有了杨志卖刀、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九天玄女娘娘赐“天书”、三十六人梁山泺聚义,并提到张叔夜招诱,宋江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可以说,已经具备了《水浒传》故事的雏形。以后,戏曲舞台上出现了大量的“水浒”戏。根据今天所能见到的材料,至少在三十种以上,其中李逵、宋江等人的形象已经相当生动。

就在这丰富的民间“说话”和戏曲创作的基础上,元末明初,出现了长篇小说《水浒传》。

从宋江起义到《水浒传》成书,经过了二百多年。这段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非常尖锐。十二世纪初,北方的女真贵族灭掉了北宋,十三世纪末,蒙古贵族又灭掉了南宋,建立了元朝。由于蒙古贵族实行的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十四世纪五十年代,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水浒传》正是在这一起义高潮以后出现的。它部分反映了宋、元时期农民革命的面貌,农民的思想、情绪和愿望,从这意义上,可以说,是农民革命风暴的产物。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他的生平没有确切的记载。只知道他曾定居于兴化县白驹镇,这里属于张士诚起义的中心地区。传说他参加过张士诚的起义,和张的部将卞元亨是好朋友。

《水浒传》的版本比较复杂,有百回本、百十回本、百二十回本、百二十四回本、七十回本等多种。从现有材料看,百回本可能比较接近原本,它包含了梁山泊聚义、受招安、征辽、征方腊等故事。明代万历年间,有人加进了“征四虎”(打田虎)、“征王庆”两部分,成为百二十回本。明末清初,苏州文人金圣叹,删去了宋江等受招安以后的情节,篡改了部分文字,伪造了卢俊义的“噩梦”,暗示梁山英雄最终要被一网打尽。这就是后来广为通行的七十回本。金自称得着《水浒》的古本,认为招安以前是施耐庵所写,招安以后都是罗贯中所续。于是,把七十一回以后一刀砍去,改原来第一回为楔子,这就成了“断尾巴蜻蜓”。

▲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二、金圣叹《水浒》出于他的“当世之忧”

鲁迅说:“至于金圣叹为什么要删“招安'以后的文章呢?这大概也就是受了当时社会环境底影响。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见解,但是,当时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鲁迅并没有讲。

金圣叹(一六O八一一一六六一),吴县(今苏州)人,出身破落地主家庭,是一个尊崇儒家思想、敌视农民起义,一辈子未能挤进地主阶级当权派行列的文人。入清后,一六六O年,因听说顺治皇帝“夸奖他是“古文高手”很欣赏他所批的书,“忽承皇帝来知己”,他感激涕零,向北叩头。第二年,他参与当地反贪官的活动,控告吴县县令,联络一百多个文人儒生跑去孔庙里大哭。这是一次群体性事件,为清政府所不许。当时,顺治皇帝福临刚刚死去,江苏巡抚官官相护,包庇吴县的县令,金圣叹等被捕,在南京审判,控为“纠党肆横”、“震惊先帝之灵”,所谓“纠党”,就是聚集群众;所谓“肆”,就是放肆,,未经政府同意,所谓“横”,就是横行霸道,提出政府当局所不能接受的意见。结果,以叛逆罪被杀。

明末,由于严重的阶级压迫和剥削,激起了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一六四一年,李自成的起义部队攻克洛阳,震动明王朝。一六四四年初,李自成改西安为西京,国号大顺,改元永昌,并迅速率师东征,于三月十九日攻入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金批七十回本《水浒》出现于一六四一年,这正是李自成的起义部队攻克洛阳,社会阶级斗争十分激烈、明王朝行将覆亡的历史时期。

金圣叹对《水浒》,有不少批语和解释,其中有不少地方是针对明末政治现实而发的评论。例如第十五回,杨志对官僚梁中书说:“这厮们一声听得强人来时,都是先走了的。”金圣叹在此批道:“借事说出千古官兵,可恼可笑。”这厮们“,指的是政府士兵;”强人“指的是起义农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政府士兵一听到起义农民到了,就吓得不敢作战,争先恐后地逃了。金圣叹的这一“批语”,显然流露了金圣叹对明朝官兵不能强力镇压农民起义的不满。

又如第五十一回,金圣叹批道:“今也,纵不可限之虎狼,张不可限之馋吻,夺不可限之几肉,填不可限之溪壑,而欲民之不叛,国之不亡,胡可得也!"金圣叹这里所说的“今也",显然指的是明末的社会现实,意思是明朝的官吏,个个贪得无厌,对人民如虎如狼,张开大嘴,大啃大吃桌子上的肉块,整个官场就像永远填不满的山沟。这种情况,人民不可能不起来造反,国家、朝廷不可能不灭亡。这一段话,表现出金圣叹对反动统治阶级仍然醉生梦死,肆意掠夺、榨取劳动人民的强烈不满,认为人民造反是统治者逼迫出来的,这样的朝廷,这样的国家非灭亡不可。

再如第六十九回,金圣叹批道:“然而世无伯乐,贤愚同死,其尤驳者,乃遂走险,至于势溃事裂,国家实受其祸。”尤驳者“,指特别复杂的人;“走险”,指的是投入农民起义;“势溃事裂”,正是明王朝覆亡前夕的真实写照。

可见《水浒》虽然成书于明初,但金批《水浒》却产生于明末的政治土壤,是为明末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服务的。

在《<水浒>序(二)》中,金圣叹写道:“虽在稗官,有当世之忧焉。”“稗“,原指稻田里的一种有毒的小草。稗官,古代的小官,转给皇帝讲故事的小官,后泛指指小说野史一类的书。金圣叹这句说的是,《水浒传》虽然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但是它反映的是当代的大忧愁,大问题。金圣叹在这里表示,他所担心的是汹涌澎湃的农民革命高潮,是明王朝的垮台完蛋。砍《水浒》,正是从这一当代的大问题、大忧愁——“当世之忧”出发的。

1、金圣叹砍《水浒》反映了明朝政府招安政策的破产

对于农民起义军,反动统治阶级历来采取“剿"与“抚”的两手策略。所谓“剿”,即坚决镇压,实行残酷的屠杀和迫害;所谓“抚”,即实行招安,以官职、爵禄等收买农民军。这两手,都是为了扑灭革命烈火,因此,反动统治阶级经常同时使用,或交替使用。但是,由于阶级斗争形势的不同,反动统治阶级在不同时期也会形成不同的策略重点,甚至形成“剿”、“抚”两派的策略分歧。

金圣叹属于主“剿”派。他一再表示,农民起义军为“王道所必诛”。他说:“有王者作,比而诛之,则千人亦快,万人亦快也。”在他看来,善于置理国家的人一定要强力镇压农民起义军,只有“剿”,只有“大正其罪”,才能“昭往戒,防未然,正人心,辅王化”(警告以往,防止未来,端正人们的思想,安定天下),从而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所以,他坚决反对招安。第一,他认为农民起义军受招安根本不可信。他说:“狼子野心,正自信你不得!”又说:“夫招安,则强盗之变计也。”就是说,接受招安,乃是农民起义军的一种策略,不能相信。第二,他认为实行招安有损封建王朝的尊严,破坏地主阶级的法律,在《宋史目》中,他批评主张招安宋江的宋朝官僚侯蒙“一语有八失”,即侯蒙主张招安的话中,有八个地方不妥当,什么“温语求息,失朝廷之尊",“轻与议赦,坏国家之法”等等。金圣叹认为,强盗不办罪就不能治天下。在《梁山泊英雄惊恶梦》这一回中,他借嵇叔夜之口骂道:“万死狂贼,你等造下弥天大罪,朝廷屡次前来收捕,你等公然拒杀无数官军,今日却来摇尾乞怜,希图逃脱刀斧,我若今日赦免你们时,后日再以何法去治天下!"对于这一段话,金圣叹又直接出面赞美,他在批语中说是“不朽之论“。"第三,也是最主要的,金圣叹认为,对农民起义军实行招安,就起不到警戒作用,不能防止农民革命的再起。在他看来,招安的结果,农民起义军既有自我解脱、升官发财的荣耀,又有免于死亡的快乐。“进有自赎之荣,退有免死之乐”;“有罪者可赦,无罪者生心”,造反的便会愈来愈多。他说:“彼一百八人而得幸免于宋朝者,恶知不将有百千万人思得复试于后世者乎?”既然《水浒》的人可以侥幸在宋朝得到赦免,后世就会有上百万、上千万人出来走同样的录。天下怎么得了!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长治久安,为了永远消弭农民革命风暴的兴起,金圣叹是怎样地焦思苦虑、惶惶然而又惴惴然!

在《水浒》中,宋王朝在后期对梁山泊起义军采取的是招安政策,这正是金圣叹所反对的。于是,他砍去了受招安等内容,另外编一个卢俊义的“恶梦”,预示凡参加农民起义军的都要一一明正典刑:“将宋江、卢俊义等一百零八个好汉在于堂下草里一齐处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金圣叹还在这句话的后面批为“真正吉祥文字”,以幸灾乐祸的口吻发泄他对农民起义军的仇恨。金圣叹妄想用这种办法以儆效尤,“防后人未然之心”,在这一点上,他启发了清朝文人俞万春,他所写的《荡寇志》一书,不过是金圣叹设计的“恶梦”的具体化而已。

鲁迅说:“单是截去《水浒》的后小半,梦想有一个“嵇叔夜'来杀尽宋江们,也就昏庸得可以。”金圣叹根本不懂得农民起义军前赴后继、彼伏此起,既剿不完,也杀不尽的规律。这就是他的“昏庸”所在。

任何人的思想总是他所处时代的产物,总要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制约,金圣叹砍《水浒》反映了明朝政府招安政策的破产。

例如:一六三O年,陕西三边总督杨鹤,曾发给农民起义军以“免死牒”(免死证书),妄图招安当时正遍布关中的王嘉胤等起义军。王嘉胤等拒绝受“抚”,进一步壮大革命力量。一六三一年,起义军发展为三十六营,拥有二十余万之众的浩大队伍。在这种情况下,明朝政府以“主抚"失策的罪名逮捕杨鹤下狱。

又如:一六三四年,农民起义军高迎祥部误入车箱峡绝地,向总督河南、陕西等五省军务的兵部侍郎陈奇瑜要求“招安”。当农民军走出栈道时,一齐杀死了明朝政府的“安抚官”,继续坚持战斗。于是,明朝政府逮捕陈奇瑜,充军边地。

再如:一六三八年,总理南京、河南等地军务的熊文灿向农民起义军“赠送”鱼肉,张贴招安文榜,一次又一次地派使者去农民起义军中“招抚”,但最后,还是失败了。熊文灿因此被明王朝逮捕,并于一六四O年被杀。

“大败公事,为世僇(音陆,侮辱的意思)笑。"这是金圣叹对宋朝的主“抚”派侯蒙的评语,也是对明末主抚派的嘲笑。

有压迫就有反抗,有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就必然有农民对地主阶级的反抗斗争。金批七十回本《水浒》出现的时候,正是明朝政府年砍下熊文灿脑袋之后的四个月。当时,明朝政府的策略重点已由“抚”转为“剿”,再次组织对农民起义军的大围攻。金圣叹砍《水浒》正适应了明王朝这一策略重点的转变。但是,用屠刀“剿”也好,用官职、爵禄“抚”也好,都无法遏阻农民起义的洪流。和任何时代反动统治者一样,明朝政府镇压与招安的两手政策的失败乃是必然的。

2、金圣叹砍《水浒》的功与过,既有其不真实的一面,又有其删除败笔、赘笔,保持原书精华的一面。

年8月,晚年毛泽东患眼疾开刀后未愈,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芦荻为其读古典文学名著。8月14日晨2时,芦荻向毛泽东请教关于如何评价《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的问题。芦问:《水浒传》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句话是不是主席说的?毛回答是自己在武汉讲的。芦问:既然只反贪官不反皇帝,那么,《水浒传》还有什么好的呢?毛泽东回答说: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作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这支农民起义队伍的领袖不好,投降。李逵、吴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是好的,不愿意投降。”毛泽东肯定鲁迅“评《水浒》评得好,引用鲁迅的话说:“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毛泽东又说:“金圣叹把《水浒》砍掉了二十多回。砍掉了,不真实。鲁迅非常不满意金圣叹,专写了一篇批评金圣叹的文章《谈金圣叹》。《水浒》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一回本都要出。把鲁迅的那段评语印在前面。”此后,毛泽东对《水浒传》的评论被姚文元利用。姚文元14日给毛泽东写信,认为毛泽东的批评揭露了《水浒》宣传投降主义路线的本质,指出了宋江搞修正主义、投降主义的真面目。建议作为反面教材,要求开展对《水浒传》的评论和讨论,批判《水浒传》研究中的阶级斗争调和论的观点,反修防修,同时提出几点宣传、出版的建议。毛泽东批示:“同意。”8月15日凌晨,姚文元向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徐光霄传达了毛泽东的批示,并立即布置落实出版任务。接着,举国上下立即掀起“评《水浒》、批宋江”运动。9月15日,江青在大寨讲话:“评《水浒》不单纯是文艺评论和历史评论,它是对当代有意义的大事。”17日,江青在大寨召集文化、新闻单位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校写作班子一百余人谈话,说:《水浒》的要害是排斥晁盖,架空晁盖,搞投降。宋江收罗了一帮子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占据了各重要岗位。批《水浒》就是要大家都知道我们党内就是有投降派。”江青和“四人帮”大批《水浒》显然是别有用心的。

在金批本《水浒》中,对宋江宣扬的许多投降主义言论,金圣叹都力辩其不可信,同时也力辩所谓罗贯中续书的愚蠢可笑。例如,金批本《水浒》五十七回,宋江对呼延灼说:“小可宋江怎敢背负朝廷,盖为官吏污滥,威逼得紧,误犯大罪,因此权借水泊里随时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金圣叹批道;“处处以此数语说人入伙,正是宋江权诈铁案。?"这样的例子很多。

在《水浒》中,宋江把自己要投降的意思每说一遍,金圣叹就批一次,真是针锋相对,不厌其烦。

中国农民是富有革命传统的。在对地主阶级的斗争中,农民起义军及其领袖们大都威武不屈,坚持革命。朱明王朝的末代统治者妄图利用招安来收买叛徒、瓦解革命,结果都破产了。于是,又主张血腥镇压。金圣叹为了适应明朝政府由主“抚”到主“剿”的策略重点的转变,竟然连《水浒》中所描写的宋江的投降活动也睁着眼睛不承认,这真是如鲁迅所说“昏庸得可以”。

金批七十回本《水浒》所砍掉的恰恰正是宋江们由投降愿望变为投降行动的部分。这就影响了读者认识投降派和投降主义路线,掩盖了《水浒》宣扬投降主义的本质。

《水浒》写了宋江投降活动的全过程。七十一回之后,宋江从卑躬屈膝地接受招安到穷凶极恶地镇压方腊。这一切,是七十回前宋江性格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金圣叹把这一切都砍掉了,宋江投降派的真实面目就被掩盖了。按照金圣叹设想的结局,宋江、卢俊义等应该被“嵇叔夜”这样一个刽子手“一齐处斩”。宋江这个“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的投降派居然没有投降,这是不真实的。(杨天石《金圣叹砍《水浒》与明末农民起义》,《光明日报》一九七五年十月四日)

应该指出,金圣叹砍《水浒》,有其不真实的一面,但是,他保持了原书的精华部分,删除了败笔、赘笔。他所强加的结尾是生硬的,敌不过原书强大的艺术力量。从这个意义上,金圣叹砍《水浒》又有其功绩的一面。所以该本曾长期流传。

▲影印金圣叹贯华堂本水浒传

三、金圣叹在文学批评史上的贡献

金圣叹砍《水浒》反映了他敌视和反对农民起义的立场,但是,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还是有重大贡献的。

1、提高了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的地位。金圣叹有“六才子书”的说法:《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他将《水浒》这种一向被人看不起的小说提高到和《离骚》《史记》、杜甫诗同样的高度,这是前所未有的。

金圣叹称赞《水浒》“令人”看不厌“。赞美崔莺莺、张生的行为,称《西厢记》为“天地妙文”。

2、提出了“以人物性格为中心“的小说研究的美学原则。文学是人学,小说以写人为中心。金圣叹赞美《水浒》,“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3、开创了白话文学研究的先河。“看书不读金圣叹,翻遍《水浒》也枉然。”对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和其后的白话文学研究起了先导作用。

▲金圣叹(一六〇八——一六六一),名采,字若采,吴县(今属苏州)人,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明诸生,少有文名。入清后陷“哭庙”案被清廷处死。他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与《西厢》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