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老城区现在保留下来的街道名字,有的几经修改,名字众多。比如这次江阳沽酒客要给大家分享的市府路。
我敢打包票,现在去泸州城区随便找十个人,可能九个人都说不清楚关于它的来龙去脉。甚至有人对它叫市府路都充满了疑惑。因为这个地方现如今是一点市政府机构都没有,怎么还叫这个名字,那请各位读者朋友,耐心听我讲。
今天的市府路,依然是南城街道的办公之地,当然,并没有保留当初市府路的旧貌属性。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区政府迁移,这里就成为了滕王阁步行街,商业住宅区,算是泸州老城开发比较早的区域。
乃至二三十年过去以后,此地虽然名字未改,却让很多后来的泸州人对它了解不深了。
根据老一辈泸州人回忆和地方文史资料的反复对照查证,最早的它,是一条并不宽敞小街,靠西面的方向只能算是一条巷子而已,在封建王朝时期,设有行供奉历代皇帝方岁牌位及当时间皇帝禄位的宗庙式衙门叫“会府“,故此街早年曾叫“会府街”。
泸州,大概在唐朝咸亨年间修建了孔子庙,当然一开始不在此地,宋朝确立以后,决定迁徙孔庙到此,俗称文庙,对于儒家文化的普及,以及大众对孔子的崇敬,于是这条街就被命名为“文庙街”。
街道东面,清朝则设立了“社稷仓”,所谓储备粮食的“皇仓”,所以又被叫作“仓街口”,属于市府路的延伸。
但是“仓街口”在过去名气比较大,也是人们询问街区的大地名。所以假如你真的穿越到民国时期,要问泸州市府路在哪里,估计没有人能给你带路,你要是问“仓街口”反而是问对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泸州市人民政府曾经设立于此许久,这样才被叫了“市府路”直到今天。
当时,就对这个地方开始了一些改建和拓宽,原西段改建机关用房,另以水井坎小巷改建为市府路西段和西出主干道的通道。
从“会府街”、“文庙街”、“仓口街”到最后的“市府路”,充分地反映了这条街,在泸州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它也是泸州发展史中很重要的一环。对泸州地方人文及民俗变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且即便今天,它早就面目全非,空有市府路之名,而毫无当初的点滴印记,我们依然应该好好记录一些。
江阳沽酒客在查阅民国版《泸县志》卷一《坛庙》中有相关记述:“泸故有孔子庙,在州之北,系唐咸亨(唐高宗年号,公元——)中建,宋哲宗元祐(——)三年徒州南。”
又载:“南宋的宁宗景泰(——)及开禧(——)初,知州魏了翁先后修葺两次。
“明万历(——)初,知州赵大桔重修。万历四十二年知州岳具仰增修。明崇祯(——)初,学使何宏中和知州李长年增建,规模大备。”
各位,你们可以看一下,泸州在宋朝和明朝,在当时尊孔崇儒的环境下,文化倡导是很给力的,应该说是文风很盛行的时期。
可惜历代不断整修加固的“文庙”,在抗战时期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在日机的轰炸下,只残余了大殿,即便如此,老一辈见识过的人,依然被它的规模所震撼而记忆深刻。可以说在四川都是难得的文庙建筑。可惜如今没有了,人家隔壁富顺还保留了文庙,成为文旅必经之处。
年,因建办公大楼需要,以及当时对其不屑一顾的特殊时期,,文庙被拆除,泸州城从此再无孔庙。
根据历史记载,泸州市府路的文庙,明清时期在北侧有“明伦堂”。
“明伦"是指懂得君臣,父子,夫妇等五种伦常,即长幼有序的等中国传统的人与人的关系规定或者说是体系,是得到大众认可的传统文化,即便不是有文化的人,不识字的老百姓也懂得这个道理。
今天一些人鼓吹要出新和打破,一律否定过去都是糟粕,倒是值得商榷。
这个明伦堂是当时泸州州学管理培育儒生的学校,当然普通老百姓还是不能进入。
清代在明伦堂侧建有“龙神堂(祠)。
据《泸县志·坛庙篇》载:“龙神祠"在孔庙北侧,是乾隆25年知州夏绍新建,前有水塘,从大门进去,过水上走廊才进到大殿,塘中多龟鳖。
此塘民国时期是善男信女放生地,每年四月初八和十月初一都有放生会,非常热闹。
民国时,“龙神祠”改为泸县高等法院和泸县地方法院所在地,解散后高院划归进修校(今教育学院)地院划作塑料厂,后划入区政府。年均拆修成新式宿舍大楼。再如今都成为过去了。
在文庙对面高台地(即后来区政府所在地,当然如今也没有了),明时曾为藩王府第。祟桢帝封其弟朱熙为蜀南王,驻镇泸州。(关于这段历史,目前沽酒客手头资料有限,没有查到崇祯皇帝有叫朱熙的弟弟,以及蜀南王的分封相关资料,只是前辈书写,希望后期能够求证到,故而保留这段记录)
王府内红墙碧瓦,楼台亭阁,花圃鱼池、亭榭假山,真是“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
加上门禁十分森严,气派威武显赫,显示了封建统袷阶级奢华摆阔,但也看到泸州当时的建筑艺术水平。
据说,在年,原市三中老师彭世杰所献的“御章”一枚,就是在“王府”拾得的。章上刻有“御赐“二字阴文。下刻“桐荫清快”四字阳文。
据说此四字是反映当时王府内的梧桐树(有可能是泡桐或者油桐?)很多(对此有所保留,也没有看到相关的资料)。民国初年,王府改为泸县城南高等学校,民国23年改为县第二小学,解放前夕为“四川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解放后为泸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在没有搬迁之前,这里就是泸州政治文化的中心,可惜一切都已经是过眼云烟,只能作为一段历史进行记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