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说齐鲁文化鲁国故都及曲阜三孔

齐鲁大地,人杰地灵,有山有水有圣人。这里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鲁国故都曲阜孕育出了灿烂的文化,特别是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影响巨大。流经境内的京杭大运河甚至接通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巍巍泰山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境内的泉、河、海也产生了异彩纷呈的文化。让我们一一走进这些文化古迹,领略其文化内涵。

鲁国故都:曲阜古城

“曲阜”之名最早见于《礼记》,东汉应劭解释道:“鲁城中有阜(阜:在古代指不属于山陵的土山)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这便是曲阜名字的由来。

鲁国故都曲阜位于今山东省西南部,泰山山脉南面,是中国古代文化重镇。公元前11世纪,西周建立以后,周武王封宰辅周公姬旦为鲁公,以曲阜为都城。西周时期的曲阜是当时除西周都城镐京以外,文化最为发达的城市。由于周公姬旦留在朝廷辅政,其嫡长子伯禽就封,并带来了大量的典籍与器物,形成了融合东夷、夏商、西周文化于一体的鲁文化。即便是到了礼乐凋敝的春秋战国时代,曲阜仍保有丰富的文化留存。以至于后人有“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之说。

目前发掘出的故城周长11.9千米,东西长3.7千米,南北宽2.7千米,城的四周围有城壕。故城经过千百年来的兴衰变更、物换星移,如今曲阜市内的鲁国故城位于其原址的西南角,面积仅占原有面积的1/7。

曲阜“三孔”

曲阜的历史虽然如“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但真正让它扬名天下的却是前面提到的那位“素王”。“素王”是孔子的别称。孔子生于尼山,长于阙里,葬于泗上(也就是今天孔林所在的地方)。因此后人习惯将他生活(孔府)、安葬(孔林)以及祭奠他的地方(孔庙)称之为“三孔”。

孔子为什么叫素王:传说孔子降生的当天晚上,有麒麟降临阙里孔府人家,并吐玉书。此即告诉众人,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孙,虽未居帝王之位,却有帝王之德,堪称“素王”。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在叙述修《春秋》时,对于孔子为什么叫素王却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说儒学家认为孔子修《春秋》是代王者立法,有王者之道,而无王者之位,故称“素王”。

孔庙又称“阙里至圣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孔庙始建于公元前年,即孔子去世后的第2年。由于鲁哀公常向孔子请教治国之学,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崇,便作悼词以祭奠,并下令以孔子生前居住过的3间房屋为“寿堂”,屋内供奉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等遗物,命令孔子的后人每年按时祭奠,这便是孔庙的雏形。年,汉桓帝下令修建孔庙。年,魏文帝下诏重修孔庙。唐太宗李世民曾下旨,全国各州、县必须修建孔庙,以尊崇儒学,促进教化。因此孔庙便成了分布最广泛的礼制祀庙。据史料记载,自东汉至清末历代共派朝臣赴孔庙祭祀次,帝王亲自拜祭也有19次。

作为祭祀孔子的场所,孔庙建筑时间久远,是集历史、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成就于一体的古代殿堂。它不仅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推崇儒学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综合载体,孔庙的修建历史更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孔庙自始建以来经过多年的文化融合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

孔子去世后,其后人世代悉心看管孔子的遗物并一直居住在孔庙旁,直到宋仁宗在位时加封孔子第46代嫡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并在曲阜修建了一座衍圣公府赐予孔宗愿。后来经过2次迁动,将衍圣公府与孔庙建于一起。随着孔子后裔官爵的不断晋升,孔府的建筑规模也逐步扩大,以至于成为除北京故宫外现存规模最大、最为豪华的封建贵族府邸,号称“天下第一家”。府内楼堂厅轩栉次鳞比,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孔府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衙宅合一的府邸。孔子嫡系子孙一向以“礼门义路家规矩”相标榜,恪守诗礼传家的祖训,建筑也受到儒家礼仪的影响,留下儒家宗法制度与伦理观念的烙印。

孔林是埋葬孔子及其后代子孙的家族墓地。林内的建筑,始于公元前年,孔子卒后,群弟子守墓。北宋时期正式形成了墓道的轴线。由于墓地的扩大,轴线的确定,因此冢旁守墓的后人迁至林外居住,逐渐成村。元、明两代完成了孔林的主要建筑和神道的建设,使孔林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墓园。

孔林占地近万平方米,有坟冢10万余座,有神道与城门相连。孔子墓位于孔林中部,封土呈偃斧形,汉代设祠坛建神门,宋代刻制石仪,元代立碑、作周垣、建重门,明代重建享殿墓门、添建洙水桥坊和万古长春坊。1年3月4日,孔林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12月,孔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孔林丰富的地上文物,对于研究中国墓葬制度的沿革和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书法、艺术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