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游记游三孔,拜圣人

再遇圣城,直奔举世闻名的“三孔”景区。从高铁站的公交站点登上01路公交车,车速平缓,走走停停,穿过草木兴盛的郊区,路过商铺林立城里,40余分钟后达到孔庙的站点。一下车,还有蹬三轮的大爷问我坐不坐车,顺道还能讲一讲人文历史,我以为离景点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其实也就两步地,幸好没坐,但不得不说,他那三轮确实挺有年代感,确有老北京三轮车的味道。

前几年,我曾来过孔庙一次,不过只能算作“粗游”,走马观花一般。来到圣人的故里,怎能不虔诚地拜见一番呢?

穿行于“庙”

据记载,孔庙是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年,由鲁哀公在孔子生前的故宅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后经历代王朝,特别是唐宋,以后不断扩建和整修,规模越来越大,现已成为占地六百多亩的古代杰出建筑。仅宋真宗元祜二年一次就曾建殿堂廊庑达三百六十间,明弘治十二年重修,历时五年,耗银十五万余两。

孔庙的建筑规模较为庞大,占地约亩,南北长达1公里,四周围以高墙,配以门坊和角楼。孔庙的建筑群可谓新老相间,贯穿于南北中轴线上,且较为对称的分布,有殿有阁、有庑有堂、有碑有亭,据说大多都建于金、元、明、清和民国时期,我看建于现代的也有。

进入孔庙,第一印象就是牌坊门多,不仅多,而且各有故事可寻,凑到导游跟前听上一段:“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和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开始,以击磬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

穿行于孔庙中,香火气浓重,儒家的思想悄然渗入人心,时而慢步前行,时而拾级而上,时而仰望飞檐翘角,时而观赏字画碑刻......蓦然间你会发现,凡事都有所讲究,就像房屋上瓦片的颜色、门板上门钉的个数等等,绝对是有板有眼有条有理,这就是文化,也是底蕴所在,不懂的人也只能囫囵吞枣,甚至是人云亦云,就像我。

驻足孔庙,最震撼我心的莫过于参天的古木,皆为历经沧桑的圆柏。一棵棵圆柏腰杆挺拔,臂膀舒展,一副副德高望重的模样,这哪是我们想当然的古木,分明就是一代圣人的转世。人在树下,心平气静,闭目凝思,圣人的胸襟可感,儒家的思想可畏,这种精神的洗礼远胜于视角的冲击。

信步于“府”

孔府位于孔庙东侧,穿过一扇小门,拐上两个弯就到了。来到府前,抬头一看,“圣府”二字的牌匾立于大门的正上方,难道是我走错了?怎么可能。

原来,孔府本名衍圣公府,为孔子嫡长孙的衙署。汉高祖刘邦以太牢之礼祭孔子墓并封孔子九世孙世为奉祀君,代表国家祭祀孔子。后历代不断加封,至宋代封为衍圣公,明洪武十年建立独立的衍圣公府,而“圣府”二字为明朝的权臣严嵩所写。何为孔府,用导游那句通俗易懂的话讲便是“古人上班生活的地方。”

经了解,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六厅,在二门以内两侧,分别为管勾厅、百户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掌书厅、公共管理孔府事务。明代建筑,共五间深三间,宽敞大方,为当年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重大案件之处。

府中有一扇门,门板黑亮,对联鲜红,匾书“恩赐重光”四个鎏金大字,门旁有副联,上联曰“爵列三公荣衮黻”,下联是“身通六艺绍箕裘”,意为孔家人总与达官贵人为伍,都精通六艺且继承祖辈的事业。经介绍得知,只有一代帝王前来拜访时,这扇门才会打开,唯有帝王才能从此门中走过,其他人都要绕门而行,以示尊崇,此门的意味及不凡也就不言而喻了。

府内还有后花园,当地人称“铁山园”。园内有花有草,有山有水,微风习习,鸟鸣啾啾,确实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据导游介绍,花园建于明代弘治十六年,重修扩建孔府时同时修建,由长沙李东阳监工设计。李东阳是当时的太子太傅且身兼多种要职,之所以为孔府出这么大力气修建花园,那是因为李东阳的女儿嫁给了孔子六十二代孙衍圣公,并做了一品公夫人。在修建完孔府和孔庙后,李东阳曾四次作诗写赋,勒碑刻铭,记此盛举。明代嘉靖年间,严嵩取代了李东阳的地位,而他也看中了孔府,借机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孔子六十四代孙。此后几年,严嵩又帮助扩建整修孔府及后花园,并从各地名山寻来奇石怪岩名花奇草,让后花园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信步于孔府,空气新鲜,心情愉悦,试想在这里上班生活一天也会应该很美好吧。

追寻于“林”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距离孔府约有三公里的路程,骄阳当空,暑热难耐,索性就坐了一辆三轮车。蹬三轮的大叔很是健谈,说他也是孔家的后代子孙,并告诉我“天下孔姓都是一家人”。转眼的工夫,“至圣林”的大门便映入眼帘。

据了解,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年),葬鲁城北泗上,其后代从冢而葬,形成孔林。自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以至开成现今规模,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周围林墙5.6公里,墙高3米多,厚1米。对于孔林,郭沫若先生曾说道:“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

入林便看见一座桥,饱经风霜的石牌坊上赫然刻着“洙水桥”三个大字。据说洙水本是古代的一条河流,与泗水合流,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春秋时期,孔子讲学于洙泗之间,后人以洙泗作为儒家代称。但洙水河道久湮,为纪念孔子,后人将鲁国的护城河指为洙水,并修建了精致的坊和桥。

走进孔林,倍感幽深和寂静,林中的古木更多,花草也更为繁盛。沿着长条石板路,高大挺拔的圆柏分列左右,大小不一的碑刻位于前后,不禁令人感叹,“树成林,碑也成林。”环顾四周,青草丛中有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隆起处,那就是先人们的墓冢,顿时叫人肃然起敬。

据说,孔子的墓位于孔林中心处。此墓似一隆起的马背,称马鬣封。墓周环以红色垣墙,周长里许。墓前有巨墓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是明正统八年(公元年)黄养正书。墓前的石台,初为汉修,唐时改为泰山运来的封禅石筑砌,清乾隆时又予扩大。

孔子弟子们的墓冢分布于其四周,令人身感一大家人的和睦融洽,也可想弟子们当年对于老师的尊敬和爱戴。有道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看到那些前后簇拥的墓冢后,我想道理的诠释也不过如此吧。

在“子贡手植楷”的碑刻前,此处传为孔子弟子子贡所植楷的地方,后人立碑作为纪念。进而观之,“植”字里面明显的少了一横,听三两个游人讲,这是故意而为之。原来,在孔子去世时,子贡滞留南方,没能赶来给老师送终,当时也唯独少这么一个弟子。因此,少一人就少一横,意在留存一段不了的深情,亦或是一份难结的遗憾。

不得不说,在林中着实有迹可寻,有事可追,有情可依。蓦然回首,一名一城一族人,一言一行一家国,足矣!

作者简介:马加强,微山县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微山县作家协会理事、任城区作家协会理事、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陆续有作品在《诗潮》《三角洲》《神州文学》《微山湖文学》《今日微山》《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等报纸刊物上发表,并有多篇作品在中国残疾人杂志及各个省市的残疾人文学杂志上刊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