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邕城遗珍之一说不完道不尽的岭南第

白癜风能治愈么 http://m.39.net/baidianfeng/qzzt/bdfnzhm/

“绝壁为垣,华夏唐时此称独;古碑作记,岭南隋后斯领先。”这是年12月中旬在上林县召开的广西上林唐碑唐城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现场悬挂的一副对联,傲然道出上林唐碑的尊崇地位和历史价值。此次会聚国内外80多位文史专家的学术活动,让在上林县山乡村落中默守多年的两方唐碑——《澄州无虞县清泰乡都万里六合坚固大宅颂一首诗一篇并序》(简称《大宅颂》)和《廖州大首领左玉钤卫金谷府长上左果毅都尉员外置上骑都尉检校廖州刺史韦敬辨智城碑一首并序》(简称《智城碑》),终于向世人再次展露真容、大放光华。

智城碑。

《大宅颂》位于上林县城东6公里澄泰乡洋渡村石牛山(又称麒麟山)石牛洞。刻于唐永淳元年(年),碑高95厘米、宽64厘米。碑文从右到左竖刻,楷书,17行,每行字数不等,共计字(一说字),字径多数为1.5—2厘米(只有一字为4.5厘米),首题“岭南大首领、鹣州都云县令、骑都尉、四品子韦敬办制”。碑文称颂当地世袭土官所建庄园的稳固壮观,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广西较早用汉文字记载少数民族文化生活事件的碑刻之一。据广西上林唐碑唐城学术研讨会会议成果证实,此碑实为岭南(唐代岭南包括今广东、广西等地)第一碑,对研究壮族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年,该碑与智城城址一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宅颂。

《智城碑》属于武周时期(即武则天篡唐、改国号为“周”的封建统治期间,史学界一般把其归入唐史来研究)智城城址的一部分,位于上林县覃排乡智城山,刻于武周时期万岁通天二年(年)。该碑碑文从右到左竖刻,真书,24行,字径1.5厘米,首行42字,末行32字,其余每行47字,正式行文为字(如带上补刻字则为字)。该碑末署“检校无虞县令韦敬一制”。碑文盛赞智城山及其一带风光形胜,颂扬检校(代理、试任、见习之意)廖州刺史韦敬辨(一说与韦敬办应为同一人)的文治武功,对研究唐代的壮族发展史和文学史有着深远的意义。据广西上林唐碑唐城学术研讨会会议成果证实,此碑可称岭南第二碑,其碑文与岭南第一碑《大宅颂》亦有内在联系。年,智城城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上林县在唐代为邕州都督府辖地。邕州都督府又称邕府、邕管,为岭南五管之一,建置于乾封二年(年),下辖横州、澄州、宾州等10个正州以及近30个羁縻州。邕管治所在邕州宣化县(今南宁市青秀区、兴宁区一带),后因邕州被少数民族农民起义军占领,曾被迫移驻贵州(治所在今广西贵港市港北区东南古城)办公,直至景云二年(年)才迁回邕州宣化县。关于邕管的历史记载并不多,堪称唐碑双璧的《大宅颂》《智城碑》,则难得地透露出关于邕管所辖的澄州(一说原为羁縻州,后改正州)和廖州(一说为武则天给澄州所改的新名,另说为武则天从澄州划出无虞县、另立的羁縻州)最为珍罕的历史信息,可补史志之缺。或许可以这么认为:两碑就是刻在岩石上而无法更改的、长期被世人忽略的初唐至武周时期邕管之地真实历史记录。

此外,武则天为神化皇权统治,曾造(实为改写)新字18个(一说20个),分5次修改、颁行,但随着其退位而废止并迅速消亡。幸好,《智城碑》凡出现“天、地、日、月、星、年”处皆不用原字而改用“武则天造字”,为世人留下岭南难得一见的“武则天造字”实证。

由于《大宅颂》《智城碑》均为山峦岩壁间的摩崖石刻,较长的历史时期里属于偏隅深邃、交通不畅之地而少为人知。最先记载《智城碑》的史籍为南宋长宁军文学王象之编纂的《舆地纪胜》,该书“卷第一百十五·广南西路·宾州·碑记·韦厥碑”记载:“智城洞(峒),去(上林)县四十里,盖韦厥所隐之洞(峒)也。碑乃廖州刺史韦敬辨所撰。”该书所记颇有错讹(比如两碑其实都未出现韦厥之名),但总算让金石家注意到《智城碑》的存在。由宋至清,金石类书籍间有提及该碑,但多为辗转抄录、以讹传讹,著书者并未见过该唐碑实物或拓片。迟至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才有《粤西文载》《(嘉庆)广西通志》《全唐文》等书收录经过删减、篡改的《智城碑》部分碑文,而且擅自改碑文题目为《韦公厥智诚(城)洞(峒)序》等异名。

道光六年(年),著名学者李彦章以上一年京察一等记名的殊荣,莅临武缘县(今南宁市武鸣区)就任思恩府知府。李彦章是真正发现《智城碑》的珍贵价值并为之广泛传名的第一位“伯乐”。其慕名前往上林县(当时属思恩府辖地)智城峒,登梯攀崖观赏《智城碑》后大为赞叹,乃命匠人拓印多份碑文,分赠陈寿祺、梁章钜等学界好友。这么一来,总算填补了“《智城碑》向无拓本”的历史空白。而获赠拓本的学人无不视为拱璧,或撰文、或口传,让《智城碑》声闻天下。

其中,仪征学派传人、左海学派开山鼻祖陈寿祺居功厥伟,堪称第二位“伯乐”。《智城碑》的碑文第一次以较为完整的面貌载入书中广为印行,乃在其著述《左海文集》“卷三·唐韦敬辨智城碑考”的附录中。陈寿祺为翰林出身的经学大师,工于考据训诂之学,功力精深,对《智城碑》考据甚详,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至今仍被专家学者引述、利用。受其影响,清代金石家争相前来捶拓原碑,且在相关述录中均不吝溢美之词。

年,两碑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广西文物保护单位。由此至今出版的收录两碑完整碑文的各种书籍,包括《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石刻碑文选》《上林县志(年版)》及两种《壮族通史》等,数量与质量远超历代。初次将各方研究成果结集成书,则为吴伟山主编、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年12月第一版《上林唐城唐碑》。

关于《大宅颂》《智城碑》的现代译文和注解工作,也有诸多专家学者参与其中,贡献力量。卢敏飞、白耀天等著名学者,以及上林唐碑校释研究整理小组均撰有两碑的详细校释及全译。而日本学者户崎哲彦的长篇考证《广西上林县唐代石刻〈韦敬辨智城碑〉考》(见于户崎哲彦著、中华书局年1月第一版《唐代岭南文学与石刻考》)近10万字,其中的《智城碑》碑文校录,据44种古今文本写定,用力尤深。此外,两碑的仿古复制品在南宁博物馆有复原展示,让更多人可以近距离观赏碑文。

自年起,南宁孔庙博物馆组织专业人员对南宁市各县区的石刻类文物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及拓印工作,调查的目标石刻分为摩崖石刻、历史碑刻两个类别(未含墓志铭)。通过调查,发现南宁各类石刻处,共计幅。张伟撰《南宁市摩崖石刻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见于《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年第2期)在对此次调查的石刻保护级别及分布等进行研究后认为:南宁摩崖石刻具有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特点,是研究南宁历史的重要史料基础之一,为研究和认识南宁丰厚的文化,尤其为研究桂南乃至广西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等提供了史诗般的石刻资料。年代最早的这两幅唐代摩崖石刻,气势非凡,内涵丰富,在民族、历史、宗教、文化、文学、文字训诂、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其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为秀美的风光平添了几分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

《大宅颂》《智城碑》引发的许多学术争议以及研究课题,至今方兴未艾。如唐代岭南韦氏家族是上林土著还是南迁汉人?澄州和无虞县是正州、正县还是羁縻州县?鹣州地望何处?韦厥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虚构人物?韦敬办和韦敬辨是同一人还是两人?当地在初唐时期是属于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智城碑》的书写(镌刻)过程中运笔是否有前后变化?初唐与武周时期的岭南民族政策有何异同?澄州与廖州的关系、唐碑骈体文与当代上林县四六联壮族山歌的关系、方块汉字与土俗字的关系等。真是给人“说不完、道不尽”的感慨,而这恰恰是上林唐碑的魅力所在。

周边游小贴士

南宁孔庙博物馆:位于南宁市青秀区津头街道青环路9号,占地面积46亩。南宁孔庙严格依照古代孔庙规制建造而成,背靠青秀山,面朝邕江,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尽得天地灵气。常年举办各种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大宅颂》拓片、《智城碑》拓片曾在这里展出。碑刻长廊中,则有仿古重刻的《大宅颂》《智城碑》。

横州市博物馆:位于风景优美、绿树成荫的南宁市横州海棠历史文化公园内,馆藏文物多件,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多平方米,为三层半仿古结构。内设三个展厅,外设碑廊。其中一楼展厅设基本陈列,二楼展厅设元青花专题展。

智城城址:位于南宁市上林县清水河北岸,包括覃排乡爱长村石俭屯西北米处的唐代智城遗址(中有《智城碑》)和澄泰乡洋渡村石牛山《大宅颂》碑。城址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总面积6.19公顷,周长1.7公里。城址遗迹现有城墙四道,城池三张,水井一口。地面遗物有石臼、石马槽、石磙、石碾,以及少量陶瓷器、砖、瓦残片等。年,智城城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