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庙三彝伦堂与天理人欲

北京孔庙东侧的国子监内一座建筑叫做“彝伦堂”,这座建筑最早建于元代,原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后来明朝永乐年间重新翻建,改名“彝伦堂”。在大堂中上方“彝伦堂”三个字是清康熙皇帝题,这里曾经是皇帝讲学的地方。彝伦堂前有宽阔的露台,是国子监召集监生列班点名、集会和上大课的场所。在露台的东南角上立有一座日晷,是测定时间的仪器。

在我国古代的孔庙、书院、学府内,各种建筑的名称和牌匾都有深刻的寓意。“彝伦”是的“伦常”意思,在有的孔庙、书院、学府内有“明伦堂”这样的建筑。明伦堂是读书、讲学、弘道的场所。“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意思就是说人要明了伦理道德。中国古人认为一个人只有“明人伦”才能够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在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视“人伦”,这是与“天理”相对应的。西汉的思想家董仲舒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天理”,“天理”就是在超现实的真理,他提出:“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南宋的朱熹,是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也将“理”看成宇宙万物的本源。朱熹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

根源,人要控制自己的欲望。

儒家认为在一个社会中“人伦”与“天理”是一样的,这种做人道德规范,不能因为时代变化、政权更替、社会发展而改变。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存在着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

在电视剧《康熙大帝》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吴三桂本是明朝末年的将领,固守在山海关。李自成进京后杀了他的家人,于是就投降了清军。清朝建立以后,吴三桂被清政府派往云南驻守边防。到了后来,康熙认为藩王的势力过大,于是开始“撤藩”。这时吴三桂和另外两个藩王一起反兵,史称“三藩之乱”。在吴三桂被派往云南驻守之前,清朝统治者多尔衮对吴三桂存有戒心,就让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与建宁公主成婚,其实就是人质。吴三桂起兵反清后,吴应熊因为涉嫌谋反入狱。孝庄皇太后对吴应熊的谋反说了一段非常符合封建人伦的话,她对吴应熊说“你有罪,但是没有错。”孝庄皇太后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按照他父亲的指令,里应外合从事颠覆清朝的活动,“遵从父命”这一件事本身没有错。因为在封建社会有“亲亲、尊尊、长长”的思想,即便是犯了颠覆国家这样的大罪也能理解。

“人伦”也体现出的人性善良和本真,如果一个人干出有悖人伦的事,必然会遭到人们的唾弃。“吴起杀妻”与“易牙杀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灭绝人伦的事。吴起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有一年鲁国要攻打齐国,当时按照吴起的能力他可以封为大将军,但是有的人却说他的媳妇是齐国人,如果要是让他做大将军来攻打齐国,他会不会徇私情,佯装失败甚至于投诚齐国呢?吴起听了以后,回到家中就把妻子杀死了。“吴起杀妻”成为了追求功名不惜伤人伦的典型。

“易牙杀子”是齐桓公的身边有一个叫易牙的人,有一次齐桓公无意间说,不知道人肉是什么滋味儿。这个叫易牙的人毅然把自己的儿子杀死了做成了一道菜送给齐桓公品尝。俗话说,虎毒都不食子。而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功名和享受不惜杀子求荣,说明他已经泯灭了人性,最后这个人和杀妻的吴起一样也没有得到好的结局。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人伦”与“纲常”思想对维护社会的安定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社会舆论要求人们盲目地服从这种关系。在当今时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也成为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基石。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0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