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四配十二哲的形成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对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主流。而孔庙作为祭祀孔子的场所,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也已经成为宣扬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除主祀孔子外还有四配十二哲做陪祀。经过历朝的变迁,直到清乾隆时期才确定了大成殿的最终格局。

一、孔子的地立确立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指导思想,但当时思想文化的代表却是周公。如东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三月,皇帝“始帅群臣躬养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之礼。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牲以犬”。可见当时的主祀是周公,而孔子只是配享。其后,孔子逐渐取代周公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代表。永兴元年(年)的《乙瑛碑》说:“祠先圣师、侍祠者,孔子子孙,太宰、太祝令各一人。”此时,孔子长孙代表国家奉祀孔子。建宁二年(年)的《史晨碑》说,鲁国国相史晨在京师时,曾亲见皇帝临幸辟雍,“祠孔子以太牢”。汉末祢衡的《颜子赞》中说,颜子“配圣馈,图辟雍”。可见,至迟到东汉中期,孔子就已取代周公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代表。

正始二年(年),魏帝曹芳初通《论语》,“使太常以太牢祭孔子于辟雍”,明确宣示以孔子为思想文化的代表,此后,两晋、宋、齐、梁、陈、隋和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朝代的国家最高学府都以孔子为主祀。东晋太元元年(年),首先在国家最高学府建造奉祀孔子的专祠;北齐时,将孔子庙推向郡国;唐武德七年(年),高祖将学校主祀改为周公,降孔子为配享;贞观二年(年)太宗恢复了孔子的主祀地位,四年(年),令州县学校皆建孔子庙;永徽(-)年间,高宗再改周公为主祀,降孔子为配享,但几年后的显庆二年(年),又再次恢复孔子的主祀地位。从此,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代表的地位,再没有发生变化。

二、四配的形成

配享是孔子庙奉祀人物的第二等,配从系列的第一等。配享从东汉初就开始了,当时国家主祀周公,以孔子配享。东汉中期改孔子为主祀后,以颜回配享。唐初孔子主祀地位稳定后,逐渐增加配享人物。唐总章元年(年),增加曾参配享。开元八年(年),增加圣门四科十哲配从,但曾参不在十哲之中,改为位在十哲之后,配享仅存颜子一人。

宋元丰七年(年),增加孟轲配享,位居颜回之次。崇宁年(年),增加王安石配享,位居孟子之次,配享增加到三位。建康元年(年),右谏议大夫杨时上疏说王安石学术荒谬,建议削去王安石的配享,改为从祀,至此,配享又成了两位。南宋咸淳三年(7年),增加曾参、孔伋(字子思)配享,从此配享成为四位,因此也称“四配”。由于中国北方在蒙古人的统治之下,南宋领土内的孔子庙奉祀“四配”,北方孔子庙仍然只有“两配”。元延祐三年(年),御史中丞赵世延上言朝廷,南北孔子庙祭礼不宜有异,从此全国孔子庙都以“四配”配享。

“四配”早期的封号级别并不相同,如颜回在唐贞观二年(年)被尊称为“先师”,开元二十七年(年)改封“兖公”,宋大中祥符二年(年)升“兖国公”;曾参在唐开元二十七年改封“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升“郕侯”。从咸淳三年开始,“四配”称号等级相同,当时分别称为“充国公”颜子、“郕国公”曾子、“沂国公”子思子“邹国公”孟子。元至顺元年(年)加封颜回“兖国复圣公”、曾参“郕国宗圣公”、孔伋“沂国述圣公”、孟轲“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0年),取消孔子庙奉祀人物封号,“四配”分别改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

三、从十哲到十二哲的过度

配祀是孔子庙奉祀的第三等,配从系列的第二等。配祀始于唐开元八年(年),国子司业李元瓘认为,孔子弟子闵损等不预享祀,而何休等二十二位先儒反沾从祀,实为不妥,“岂有升堂入室之子独不沾春秋配享之余”?于是建议以“圣门四科”弟子(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冉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十人配祀。朝廷同意以四科弟子从祀,因此称为“十哲”。但颜回是更高一等的配享,实际上“十哲”只有九位。宋端平二年(年),朝廷令以孔伋补“十哲”之缺咸淳三年(7年),孔伋升为配享,又以颛孙师补“十哲”之缺。清康熙五十一年(年),升朱熹位居“十哲”之次,配祀成为“十哲”。乾隆三年(年)升有若位居朱熹之上,成“十二哲”之名。

“十二哲”除朱熹外,从唐朝开始有爵号,有若、颛孙师为伯爵,其他九人为侯爵。宋代分别升为侯爵和公爵,木主(牌位)均书爵号、姓名。明嘉靖厘正祀典后,一律改称“先贤某子”。至清一朝“十二哲”全部追封为公爵,其后裔袭封“翰林院五经博士”。

四、结语

历代之所以要在文庙奉祀孔子和众多的先贤先儒,就是要对人们进行成圣成贤的教育。中国人崇拜圣人,但并不认为圣人是高不可及的,而是人人都可以通过努力而成为圣人。孟子赞同“人皆可以至尧舜”的观点;荀子认为,人们通过学习就可以成为圣人;程颐认为,“人皆可以至圣人”;朱熹认为,学习就可以成为圣人。“为学须思所以超凡入圣,如昨日为乡人,今日便可为圣人。”(《朱子语类》卷八)虽然理论上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能够成为圣人的毕竟太少了。不过,成不了圣人,可以成为贤人,所以文庙奉祀了一大批先贤,为人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文庙奉祀圣贤发挥了很好的教育作用,激励人们努力学习,加强品德修养,以期成圣成贤。

(文章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5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