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五一路位于繁华的市中心,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在五一路苗文巷,一座红墙青瓦的宏伟建筑——太原苗文,在喧嚣中静谧,仿佛与世隔绝。
和中国所有的孔庙一样,太原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虽然地处市中心,但整个文庙庄严肃穆,宁静祥和,尽显山西古建筑的传奇与魅力。这里连续举办了多次“祭孔大典”,为儒家思想的创新和现代传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现在,太原的文庙承载着山西考古学家的希望。通过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展现山西的历史文明,延展中华文明的画卷。
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文庙制度。
太原文庙南北走向,占地面积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多平方米。建筑造型严格按照孔庙体系,整个建筑为沿中轴线左右对称的三重院落,在造型上体现了规范严格的等级制度。
太原文庙中轴线由五座主体建筑组成,从南到北依次为影壁、星门楼、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主体建筑两侧有象仙寺、明焕寺、郎平寺等。太原文庙修建时,为了营造肃穆的气氛,种植了大量的柏树、槐树等树木。现在还保存完好,一派松柏苍松的景象。据统计,太原文庙共种植古树株,其中柏树62株。
总的来说,太原文庙的主体建筑保存完好,布局依制而建,空间利用合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之美。
万仞宫城墙标志性建筑的独特元素
太原文庙外围有红
色宫墙,南侧与影壁相连,将整个建筑与其他建筑隔开,形成一个自成一体的内外世界。红宫墙的最南端,与星门相对,在文庙的建制中称为“万仞宫墙”。它是文庙建筑格局中的独特元素,是文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太原文庙万仞宫的城墙长20米,高5米。它的主要材料是砖,内部和外部都用醒目的红色油漆装饰。宫墙和围墙合二为一,具有影壁一样的分隔功能,却有着独特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万仞宫墙”之名,出自《论语·张子》,子贡曰:“比喻宫墙,赐墙比肩,窥其屋之善。大师的墙那么多,你进不了他的门。不看祠堂之美,不看百官之富,就上他的门,或者守寡。师父之云,是不是很合适!”子贡把孔子的学习技巧比作几倍的高度。古代七尺为一次,后人觉得次数还是不够高。他用万仞作比喻,可以更好地说明孔子的道德学问之高,表达他对孔子的敬仰之情。
就文庙的建制而言,万仞宫墙东西两侧各有两道门,称为“圣贤美人之门”或“礼门道”。进出文庙,必须从宫墙两侧的仙官圣堂或礼门道进出。太原文庙仍然保持旧制度,你可以看到两个门:仙官圣所和李门一路。
重点文保牌坊灯火辉煌。
太原文庙是全省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文庙之一。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寺庙里的拱门、面壁和大门都很有特色。
在文庙门口,可以看到围墙外有三座四柱三层楼的木牌坊。牌坊原本位于文庙的最南端,但因市政规划建设,于80年代移至西侧。在广场的中央,用蓝底金字楷书着“孔庙”二字。广场上画着金漆和双龙戏珠。在中国类似的文庙牌楼中,只有北京的国子监牌楼有类似的图案。
照壁为青砖硬山式,墙长22.3米,高约11米,厚1.6米。中央镶嵌着由黄、蓝、绿琉璃制成的方形琉璃墙,绘有行云、海水、双龙戏珠。
照壁对面远处是文庙的大门—尘世—博兴门。星门建在一个高台上,由三个两柱高耸的星门组成。中间的两根柱子高耸入云,顶端套着一个玻璃云罐,蹲在天上。屋檐下有两块蓝底金匾,分别用楷书和篆书写着“星门”二字。三扇八哥门之间的墙壁上镶嵌着四颗青釉龙珠,光彩夺目。
进了星门,就来到了文庙的前院。院子里有一个半月潭,名叫“池畔”。一座拱桥横跨水池,名为“潘桥”。在当地官员的引导下,过去的新生必须爬上横跨的潘桥,穿过大成门,进入大成殿拜祭孔子,然后去儒学部拜访导师。这种仪式称为“入潘”或“游潘”,即入儒家之门。
核心平台上的琉璃瓦是高级的。
太原文庙的主要建筑各具特色和魅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建筑是二院的大成殿。
正殿建在宽阔的平台上,突出了正殿的庄严。在平台的南面,有一块刻有盘龙的单笔石,平台的底部环绕着精致的蝉鸣。平台栏杆用二十四节气观察柱头。二十四节气看柱头是典型的中国官式建筑,多用于皇宫、孔庙等重要建筑。莲花覆焰柱头上刻有二十四行,象征二十四节气。从整体建筑造型来看,寺庙的平台层次较高。
屋顶铺蓝色琉璃瓦,主脊贴黄色琉璃瓦,主脊两端有黄色琉璃尾。这些装饰物不仅可以防止屋顶连接处的雨水渗漏,还可以丰富屋顶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