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教育部,比故宫还大100岁

北京的古迹中,国子监是比较冷门的一个。国子监位于北京老城区东北,与孔庙一墙之隔,临近雍和宫,国子监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也是教育管理机构。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大德十年(年),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也是我国唯一保留完好的古代最高学府,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十三经刻石碑共座,现珍藏于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内。这些石经包括《周易》、《尚书》等十三部,计63万多字,为我国仅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

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此后的国子监做了50年的首都图书馆,直到年,孔庙和国子监变成了旅游景区,对游客开放。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子监的前身为“太学”,由汉武帝设置,其后多承袭两汉的太学设置,为国家培养人才。北京的国子监一直使用到5年,清末改革学制,设置学部,国子监裁废。

明朝初期因为定都南京,后来又迁都北京,所以在南京和北京各有一个国子监,永乐二十年(年),南京国子监达多人,盛况空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