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也干过这样的事因为以貌取人,痛失爱徒

有句名言叫“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形容的是有一些人空有一副好看的外表,然而内里却是空洞的灵魂,几乎乏善可陈。如果仅仅以外表作为评判标准来衡量他(她)们,那么必将被其蒙骗。

反之,如果仅仅以外表来否定一个人,那也是一种自欺行为。

其实,成为以貌取人的“外貌协会”成员,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常态。因为见到一个人,我们首先观察到就是他(她)的样貌,长相英俊或者漂亮者,自然会让人赏心悦目;而长相丑陋者,也必然会让人反感。

有人说,以貌取人者,其做人的修为自然不会高到哪里去。

其实,这也不尽然。

因为,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以貌取人”者,不是别人,正是后世人们心目中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

《史记》记载,“以貌取人”这个词,也正是出自他的事迹。

孔子有一位学生,名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澹台是复姓,灭明是他的名。

澹台灭明是山东费县人,算得上是孔子的半个老乡,比孔子小了39岁之多。

孔子得以认识澹台灭明,源于另外一个弟子子游的推荐。当时,子游在武城任地方长官。孔子曾经问他:此地有没有什么贤才啊?

子游回答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做事从不投机取巧,若是没有什么公事,他从不主动到我的办公室来,这表明此人不趋炎附势,是个刚正不阿的正人君子。

孔子对澹台灭明十分感兴趣,表示愿意收其为自己的弟子,并让子游邀请他过来。

澹台灭明听说孔子愿意收其为自己的弟子,十分激动,马上赶来拜见孔子。

可是,在没有被后世人神话以前,就连孔老夫子也是一位凡夫俗子,当他看到澹台灭明长相丑陋时,内心里便已经下了此子难成气候的定论。

于是,孔子反悔了,他以才能微薄的名义,拒绝了澹台灭明。

而澹台灭明在孔子这受到这种冷遇,亦非常不满,毅然退出孔门弟子行列,并开始奋发图强,研究修行,终成一代大师。

后来,澹台灭明游历天下,辗转来到了吴国。他在吴地开办学校,大兴教育,弟子也多达三百余人。虽然没有达到孔门弟子三千的规模,但考虑到吴地在当时实属经济落后地区,他在发展中国教育事业上的贡献是难以磨灭的。

更让孔子感到脸红的是,道德高尚的澹台灭明还以德报怨,他仍然尊孔子为自己的老师,传授孔子的儒家学说。在远离中原的吴地,冉冉升起了另一个儒家学派。

因此,澹台灭明的名声也在春秋诸侯中日渐远播。

历史记载,当孔子听说了澹台灭明的事迹后,十分懊悔,他叹息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在这句话里,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是子羽,也就是澹台灭明。孔子因为以貌取人,失去了澹台灭明这样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弟子。

而在此之前,他还错怪了另外一位好弟子宰予。在孔子的弟子中,宰予是极少数敢于反驳老师的。

孔子曾提出父母去世,儿子要守丧三年的主张。但宰予却说:天下早已礼崩乐坏,如果再守丧三年,那就是太迂腐了。

孔子于是怀恨在心,并认为此子无德。有一次,当他看到宰予大白天睡大觉时,气愤地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可实际上,德才兼备的宰予不仅是孔子的著名弟子,还被后世尊称为是“孔门十哲”、“孔门十三贤”之一,还被当成圣贤从祀孔庙。

尽管澹台灭明、宰予这两位一度被孔子所轻视的学生,最终还是成就大器,但是,假使孔子当年有一双慧眼,能够客观公允的以才德评价他人,那么这俩人也就不会凭空失去那么多应有的机遇了,而他们的人生成就可能会更高。

圣人尚且不能完全做到不“以貌取人”,那我们这些凡人就应该更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被自己的双眼所蒙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1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