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曲阜必访孔庙,从神道路向北,走不多远,便是一座城门,这座城门包括瓮城、城台和城楼,名叫“仰圣门”。明正德八年(公元年)移县城卫庙,以孔庙为中心营建新县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年)于孔庙前开辟仰圣门,以示对孔子的敬仰,距今年。
旧时,仰圣门只有在迎接帝王、接圣旨或重大礼仪才准敞开,门上城楼年战争中被毁,年重建。当然,今天这道门已经永远的开放着,任何一个游人都可以自由的穿梭其中。
现在这座门上看到的“万仞宫墙”四个红色大字,语出《论语·子张》。里面是这样记载的:鲁国的大夫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孔子的弟子子贡的学问要比他老师强得多”。在场的子服景伯将此话告告诉了子贡,子贡觉得不对,便打了个比喻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墙也就和肩头那样高,人们一眼就可以看到墙内的一切。我老师的墙有数仞高(所谓“仞”,就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周代一仞八尺,汉代一仞七尺),如果不得其门而入,就无法看到墙内宗庙的雄伟和房舍的多姿多彩。”
到了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年),时任山东巡抚的胡瓒宗到曲阜祭拜孔子,觉得“夫子之墙数仞”不足以表达出对孔子的敬仰,于是就把“数仞”扩大了几千倍,书写了“宫墙万仞”四个大字,雕刻成石匾换下了正南门上的“仰圣门”匾。时隔年,清代的乾隆皇帝(公元年)亲临曲阜祭孔时,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崇,将胡瓒宗的题匾替换下来,自己御笔重题“万仞宫墙”四字。“万仞”既象征了孔庙的雄伟庄严,也象征了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在过去至高无上的地位。
穿过万仞宫墙,迎面就是“金声玉振”坊,这四个字出自《孟子》,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
金声玉振坊石刻,4楹,石鼓夹抱,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明间坊额填色4个大字“金声玉振”,笔力雄劲,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年)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
坊后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是二龙戏珠的石阶,桥下清流呈半圆绕过,这就是泮水。
泮桥中央饱经沧桑的石刻,照例,过去只有皇帝才能从上面走过,现在是什么人都不能走了。
桥后东西各有一幢石牌,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年),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人称“下马碑”。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必须下马下轿,以示尊敬,就连皇帝祭祀孔子也要下辇而进,可见孔庙的尊严。
过泮水桥,就到了孔庙的大门——棂星门。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代传为天上“文星”,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寓意“人才辈出,为国所用”。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的第一座大门名为棂星,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同时也有尊孔如同尊天的意思。
棂星门四楹三间,石柱铁梁,铁梁铸有12个龙头阀阅(阀阅代表资历和功绩,祖先立下的功业,为将功业张扬于门前,仕宦人家在大门外树柱子,题记功业,这柱子的名称,就叫阀阅,后人当作资本,言家世,称世家,也作伐阅)。四根圆石柱中缀祥云,顶雕怒目端坐的四大天王。额枋上雕火焰宝珠。额坊由上下两层石板组成,上层刻绦环花纹,下层刻乾隆皇帝手书“棂星门”三个大字。明代时此门为木制,清乾隆十九年(公元年)重修时“易以石”。
门内为孔庙第一进院落,次第建有二个石坊,南为“太和元气”坊,形制与金声玉振坊同,为汉白玉石刻制,三间四柱,柱饰祥云,额坊上饰火焰宝珠。
此坊为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年)春三月,山东巡按监察御史郑芸建,坊额题字系山东巡抚副都御史曾铣手书,其意为赞颂孔子的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循环往复、永恒长存。
北为“至圣庙”坊,名额题刻篆字,三间四柱冲天柱式汉白玉石坊。坊无楼,额枋一层,仅明间有火焰宝珠,两稍间额枋平绘云龙图案,线条流畅,构图匀称,雕刻精细。枋中二柱仰莲座下出云板,向内一侧刻日形,以宝瓶支于枋上。
石坊的建筑年代未见记载,始见于明弘治庙图碑中,应为弘治十三年(公元年)修庙时所添建,当时名“宣圣庙”坊,清雍正七年(公元年)改名“至圣庙”坊。
过了“至圣庙”坊,就是孔庙第二进的院门——圣时门。门屋五间,高三丈六尺余(12.09米),长近七丈(23.03米),宽约三丈三尺(11.00米)。砖木结构,下部砖砌,中三间发券为拱顶门,上部木结构,五踩斗,灰瓦绿边单檐歇山顶。
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年),原为3间,明弘治十三年(公元年)修庙时“新添两间,退后二丈,两旁各添八字墙”,以上等青绿间金妆饰。清康熙二年(公元年)曾重修,时名“宣圣门”,雍正七年(公元年)又重修,次年,世宗钦定为“圣时门”,据《孟子·万章下》“孔子,圣之时者也”命名,意指孔子是一位能通权达变,适合时代的圣人。乾隆十三年(公元年)高宗题匾。乾隆二十三年、嘉庆二十一年(公元年)、光绪二十三年(公元年)多次重修。
该门立于1.15米高的台基上,两侧门前后设台阶,中门前后御道设陛石,浮雕双龙戏珠,以山水云相衬,云形简单,龙头角光洁,水纹线条流畅,当属明初石刻佳品。
过圣时门,则是一个古树参天的院落,向前走不多远,一条小溪横穿而过,上面立着三座石拱桥,环水雕刻有玲珑的石栏。水“壅绕如壁”,故名“壁水”,桥因而得名,称“壁水桥”。
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时,才可走中间的那座主桥,前往弘道门,一般人只能通过两边的辅桥进庙。
注:文中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留言功能已开通
点击文末右下角“写留言”,把你的想法告诉我!
如喜欢本文
请在页尾点赞并打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