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赏年画(套装共3本)》作者:殷伟;殷斐然。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人物年画
晋代萧广济首次将曾参列入《孝子传》中,但没有记载他的具体孝行。南朝刘宋虞盘佑《孝子传》记载的故事说:曾参门人乐正到曾家拜访曾参,适逢曾参出外砍柴。这时,曾母咬了一下自己的右指,很快曾参就返回了家。曾参见到乐正也没有打招呼,急忙跪在母亲询问哪里不舒服。曾母回答没有不舒服。曾参又说:“我背柴时背忽然痛起来,以致柴都落到地上,您怎么还说没有不舒服呢?”曾母解释说:“客人来家里我无法招待,就咬手指是想告诉你早点回家。”曾参听了不禁觉得伤悲。
从“掐臂臂痛”到“啮指痛心”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融会、演化到郭居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的“啮指痛心”已经基本上定型了。民国彩绘中英文对照本《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全图》的“啮指痛心”配诗赞曰:“母子由来气血通,两心相印一心中。出门慎勿忘亲事,长使朝西暮复东。”
曾参是个大孝子,他不仅身体力行,尽心行孝;而且还从理论上奠定孝道,开创孝道学说,有实践有理论,令人钦佩的正是这一点。
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是孔子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孔子在施教前就观察入微,对每个学生的天赋和性格特征、长处和短处,都了如指掌。曾参十六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记忆力、理解力、口才等都远不如颜回、子贡等人,所以被孔子评价为“鲁”,就是反应迟钝的意思。曾参也有自知之明,他以勤补拙,刻苦好学,注重修身养性,特别以“孝”出名,在孔子弟子中他是最孝顺的人。他和母亲的心灵感应十分强烈,这是曾参至孝的表现,孔子慧眼识人,正是看中他“孝”的特点,因材施教,挖掘他的潜质,把孝道传给他。孔子经常和他一起深入地讨论关于孝道问题,阐发儒家的孝道思想,后人将他们之间的问答汇集成著名的《孝经》。
曾参把得自孔子儒家思想的真传传给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子思又传授给孟子。这样一来,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成为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曾参著述的《孝经》,到汉代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与《春秋》并列为两部最重要的经典。宋代以后,曾参更由贤升为圣,被尊为“宗圣”,在孔庙中的地位排在“复圣”颜回之后。曾参虽反应迟钝,却大器晚成,连宋代理学家程颢也不得不佩服:“曾参这个人这么迟钝,通过不懈努力竟然也得到了孔子思想的真谛。”
画赞
二十四孝的“啮指痛心”故事说,曾参每次外出,他的母亲如果有事,就会自咬手指,曾参立即会感到心痛。在民间年画中,“啮指痛心”的画面多表现的是曾母咬指,曾参匆匆赶回,母子二人在门口相见的场景。
首都博物馆藏清代彩绘年画《二十四孝条屏》之“啮指心痛”,描绘曾参背着柴薪飞奔返回家一进家门的瞬间,表现了母子连心之情,画面上方有孙如仅书写的“啮指心痛”故事,孙如仅是清咸丰三年()癸丑科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
清代彩绘年画《二十四孝图》之“事亲养志”与之相似,曾参眉头紧皱、焦急万分的情态栩栩如生。
清代上海申披《二十四孝图全图》中“第三勤孝周曾参”画面左侧柴门前坐着一个老妇,上穿短袄,下着长裙,手持长杖,身体微屈向前,她是曾参的母亲;右侧的曾参肩上挑着柴担赶回家,看到母亲正在咬手指。
清光绪十五年制版绵竹年画《二十四孝子》拓片之“啮指心痛”则描绘曾母拄着拐杖伫立在柴门前,曾参挑着柴薪飞步赶回家看望母亲的情景,表达的是母子之间“骨肉至情深”;而民国年画《二十四孝图》之“啮指心痛”,描绘曾母看见儿子挑着柴薪飞奔回到家,脸上露出宽心的笑容。
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二十四孝图》之“啮指心痛”、山东潍坊年画《曾参心痛感咬指》,都是描绘曾参背负柴薪回家见到母亲的那一刻,曾参来不及放下柴薪,面向母亲,似在询问事情的缘由,母子相依的神态跃然纸上,“心痛感咬指”的情愫令人感动。
传统年画《二十四孝图》之“曾参问母”描绘曾参早晚问候父母请安的画面,表达了曾参孝母的美德。
山东高密扑灰年画炕围《二十四孝》之“曾参心痛感啮指”则是描绘曾参行孝的故事“啮指痛心”,描绘赶回家的曾参跪地问母,表现了母子间的心灵感应,体现了一种思念之切,骨肉之情。所有有关曾参的年画都是由曾参和曾母两人构图,集中突出了母子情深,那是一种母子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情愫。
新解
人们都知道“母子连心”这个词,曾参的“啮指痛心”的故事就从某一个侧面为“母子连心”做出了一个形象注解。“孝”是子女对父母双亲情深挚爱的表现。父母与子女之间本应心连心,心印心,心贴心,心靠心,总之是一种心心相印的心爱。曾参每每心痛,就思念起母亲,这是一种心灵感应,达到了情至深处,心灵相通的境界。由于孝子与亲人“同气”,气血相通,形成了精神上的通感、感应。曾子的故事不免有些夸张,其实,这就是《孝经·感应章》的演绎,是《孝经》所说的“至孝”而引发的“孝感”。所谓“孝感”,大概是说孝子与亲人的心是时刻连在一起的,比如孝子与母亲,母有所动,子有所感,母子相互感应,心心相印,息息相关。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心灵感应,骨肉至情之深、孝子至孝之诚,就由曾参“啮指痛心”的故事彰显出来了。其实这种母子间的心灵感应也不是不存在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就有这种心灵感应的事情发生。
看一看曾参行孝的故事,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曾参的孝道最值得我们今天的人钦佩,正因为曾参始终把对父母的孝放在了心里,时时刻刻地体谅父母,所以才有了“啮指痛心”的心灵感应,这是我们后人无人能及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曾参也是今天的我们要好好学习的典范,孟子说向舜学习,我们更应向曾参学习。
孝是一切德行的本源,是施行教化的开始,人的孝心一旦打开,人所有的德行就会都显示出来。一个人心里没有父母,就不懂得要孝敬父母,更不知道怎样去孝敬。如果一个人心里念念想着父母,时时不忘父母,他自我警醒的能力就会很快提升,就会懂得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也会懂得尊敬别人的父母乃至所有的人。这就是所谓的孝心,孝从心生,若要行孝,先有孝心,孝在心里,心则有孝。培养一个人的孝心首关重要,也要从孩子着手,甚至要从娃娃抓起,学会心存父母的志,让父母顺心、安心,才是真正的孝心。唯有如此,孝才会真正扎根心里,孝才会真正复归。